:::
黑鞍斑雙線鳚 - 教育百科
黑 | |
鞍 | |
斑 | |
雙 | |
線 | |
鳚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黑鞍斑雙線鳚 |
英文名: | Enneapterygius vexillarius |
描述: 體形小,圓柱狀。上頜向後延伸至眼前半部下方;上下頜齒小,外列齒較大;鋤骨及腭骨均具齒;眼眶上緣皮膜與鼻瓣膜均細長,無鋸齒緣。頤部感覺孔 4+1+4。頭、頸、腹部及胸鰭基無鱗,其餘被櫛鱗;背鰭與臀鰭基均具鱗;腹部後緣圓鱗數較多,約 2-6列;側線不連續,分為前後二段,前段側線為孔鱗,孔鱗側線不陡降,末端位於第二背鰭最後一棘下方;後段側線為缺刻鱗,缺刻側線鱗從孔鱗側線末端起延伸至尾柄;最後孔鱗與缺刻側線鱗列之間具一鱗列;側線上鱗列 3-4。D. III+XIII-XIV(XIII)+9-10(10);A. I+19-20(19);P. ii-iii+4-8+vi-vii(iii+6+vii); L.l. 17-19+16-19;背鰭分成三枚;胸鰭末端達第十五至第十六側線孔鱗。體橫帶不可分辨,體一致為紅色或褐色,具許多白斑;頭與體顏色同亦具白斑;頭腹部較其它種類色深,鰓被架膜灰色,均具白斑;胸鰭基無大塊深色斑。以前所記載之孝真雙線鳚(Enneapterygius hsiojenae)及白點雙線鳚(Enneapterygius leucopunctatu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
|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台灣與香港。台灣產於北部、東北部及澎湖等。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Enneapterygius vexillarius (Fowler, 1946) |
|
形態: 體圓長;吻短;眼大;體黃綠色;體側具許多不規白斑;頭部有許多小紅斑;各鰭具黃色帶點紅斑;胸鰭基部上有1大黑斑;體可達3公分。 |
|
分布: 台灣。 |
|
生態習性: 棲息沿岸淺水岩礁地區的肉食性小魚。 |
|
利用: 供觀賞。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
|
目: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
|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
|
亞目: 鳚魚亞目(Suborder Blennoidei) |
|
系: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
|
科: 三鰭鳚科(Family Tripterygiidae),Triplefin Fishe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黑鞍斑雙線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