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高解像度數位式電視系統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igh Definition Televison, HDTV
作者: 王燕超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高解像度數位式電視系統,是改善現有電視的缺失,應運而生的科技產品。從彩色電視發明迄今,改進電視畫質之技術一直在發展中,其產物即是所謂的高等電視(advancing TV, ATV)。而高等電視系統的技術發展,可概分為三個類型:
  1.改進解像度電視系統(improved-definition TV, IDTV):主要在改善電視接收機本身之訊號處理方式,並不牽涉到發射系統及傳送訊號的改變。
  2.增強解像度電視系統(enhanced-definition TV, EDTV):主要在改善電視接收機,並在發射訊號中增加改善畫質之訊號,使得傳統電視與EDTV的接收機都能收看,而EDTV能接收到較佳的畫質。
  3.高解像度數位式電視系統(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 HDTV):是針對整個電視系統進行全面性改善的技術發展,涵蓋播送系統更新、訊號格式及原色系統(Primaries)的重新訂定,甚至對於人類視覺系統的整體研究與改進的電視技術。
  HDTV在各國發展狀況如下:
  1.日本
  (1)EDTV:由日本郵電省所發展,稱為""Clear-Vision""
  (2)HDTV:由日本廣播公司(NHK)所發展,稱為""High-Vision"",及所謂的MUSE(Multiple sub-Nyquist Sampling Encoding)系統,此系統乃是HDTV諸系統之濫觴,其技術發展可分為兩大範疇:一是製片系統,即有關產製原始HDTV影片之系統;另一則是傳送系統,即有關訊號傳輸之規範。NHK已經發展出一套製片系統MUSE,及數種傳送系統MUSE family,以適用於不同需求與情景。
  2.美國
  高等電視系統委員會(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 ATSC)於一九八三年成立,是一主導發展高級電視的機構。它包括三個技術群:(1)T1技術群:致力於目前NTSC系統的改善;(2)T2技術群:致力於以925條掃瞄線的高畫質研究,且不變目前播送標準限制的系統;(3)T3技術群:致力於高解像度電視的研發。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將「相容性」與「過渡時期的相容性」,列為首要考慮。
  3.歐洲
  以飛利浦等產業單位為主力,所發展的系統稱為HD-MAC,與傳統的「多工類比分量」(MAC: Multiplexed Analog Components)相容。他們在HDTV的發展採漸進式的,著重於相容性;EUREK 95計畫的HDTV發展,現全力集中在衛星廣播上。
  HDTV可由其顯示的影像特質,如影像之細緻程度(Detail)、影像之寬高比(Aspect Ratio)、觀賞之明視距離(View Distance)來加以界定,並了解其特色。HDTV的規格與現行之NTSC規格比較如下。
  
  HDTV的技術發展,可有效提升目前的電視系統的品質,惟其標準規格尚未定案,若HDTV的技術標準成熟,消費市場普及,將會引領視聽運用進入一個全新的狀況,再加上光纖通訊、計算機科技的整合運用,HDTV將是一個高互動性、高品質畫面及音效的電視,並對人類的生活、工作、教育及休閒育樂產生很大的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高解像度數位式電視系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