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七.二一」大學(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劉國鈞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七.二一」大學係指大陸地區文化大革命期間舉辦的一種職工大學。文化大革命期間,上海機床廠舉辦職工教育,培養自己需要的工程技術人員。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的文章。編者在按語中加上毛澤東說的幾句話,即:「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裡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
  為了貫徹毛澤東上述講話精神,一九六八年九月上海機床廠以毛澤東講話發表的日期命名,成立了「七十二一」大學,設磨床專業,招收本廠工人二十五人入學。學員年齡平均二十九歲,文化程度從小學到相當於高中程度不等。學制二年,後來又延長了十個月。設毛澤東思想、勞動、軍體、專業等課程。自編教材,自選教師,結合生產,分段教學。學員全脫產學習,但仍參加工廠政治活動,定期回廠勞動,畢業後仍回到生產實踐中去。此後,各地紛紛成立這類學校,辦學形式不盡相同,有脫產的、半脫產的、業餘的長班,有短訓班等,一概稱之為「七.二一」大學。
  以後「七.二一」大學在全國迅速發展,一九七六年達到高潮。當年,全國「七.二一」大學發展到三萬二十三百七十四所,在校生達一百四十八萬五千人。文化大革命後,一部分學校自行停辦,多數學校處於觀望狀態。一九七七年統計,全國「七.二一」大學校數減少到二萬四千三百二十六所,在校生只有二十四萬二十人。一九七八年三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辦好「七.二一」大學的幾點意見〕,要求對現有「七.二一」大學進行整頓,除有辦學條件的改為職工大學或職工業餘大學外,其餘均不復存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七.二一」大學(大陸地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