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逍遙學派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āo yáo xué pài |
解釋:
希臘哲學的一派,由亞里斯多德領導。亞氏講學雅典時,設校舍於郊外,常與弟子閒步道上,邊走邊談,逍遙自在。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逍遙學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eripatetics |
作者: | 但昭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逍遙學派泛指以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弟子為首的學者集團;從西元前四世紀到西元後三世紀初是其流行的時期。在表面上,逍遙學派是以繼承並發揚亞氏的理論體系為主要內容;但實際上,有許多被認定為逍遙學派的學者放棄了亞氏的許多主張,甚至有人在某些基本主張上與亞氏不同。 在英文中,逍遙學派的意義源自於peripatos,指的是「有頂蓬可供行走之地」。原來在亞氏所從事教學的學院「萊西姆」(Lyceum)之中,有一處是有頂蓬可供行走之地,而當時的雅典人即以the peripatos來簡稱學院,並以Peripatetics來指該學院的人。 逍遙學派的流行時期可分為兩階段:亞里斯多德死後到西元前一世紀是第一階段;從西元前一世紀到西元後三世紀是第二階段。 亞氏死後,繼承人先是狄奧法都(Theophrastus);繼承狄氏者為斯托拉多(Strato約死於269 B.C.)。在這兩人主持學院期間,學院中講學及研究的重點由亞里斯多德的全部理論轉到物理學理論或有關自然世界的理論;尤其是斯托拉多,幾乎將亞里斯多德的主張轉換成唯物論的主張。在斯達多死後,學院的講學重點又轉至倫理學,重視的是「什麼才是美好的生活及其實踐之道」一類的問題。這個階段的逍遙學派沒落的主要原因,大概是亞氏的繼承人自外於亞氏的豐富學說。後世學者認為這個階段的逍遙學派所宣揚的並非亞氏理論,而是狄奧法都的學說。 在西元前一世紀時,希臘思想界又興起了討論的熱潮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再度全面的受到重視。逍遙學派的再度興起主要導源於安壯尼卡斯(Andronicus)編訂〔亞里斯多德全集〕,激發了人們對亞氏學說的興趣。這個階段的主要人物是亞歷山大(Alexander of Aphrodisias,在二世紀末至三世紀初);他一方面宣揚亞氏學說,一方面反對柏拉圖主義(Platonism)。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