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不可能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mpossibility
作者: 朱啟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不可能性」指對象之所以能成立的根據不存在或不充分,與「可能性」對立。
  當人判斷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時,即是依據所能掌握的訊息加以推理後得到的結果。但對這事件發生只是依據可能性而非必然性時,是指這事件仍具有不可能性。同樣地,當事件的發生具有邏輯上的可能性時,同時也包含著不可能性。因此,可能性與不可能性是辯證地共存於一事件之中。如當人說認知的可能性是源於感官時,也肯定了認知活動若不源於感官,將具有不可能性,即具有不可能產生認知活動之意。反之,當某項活動之產生具有不可能性時,實亦蘊涵著使之產生的可能性,因為這項根據已不足作為活動發生之基礎,此時即顯現使之成為可能性之理由。但不可能性並不是指非可能性(non-possibility),因為後者只是對可能性之否定,它包含了不可能性。
  依此來檢視「教育在於發展學生的可能性」時,可看出亦隱含著學生具有在發展上的不可能性。比如一個學習有障礙或智能不足兒童,就不可能成為物理學者或數學家,因為這類學生並不具有充分的能力。但這並不否定教育的可能性,而是教育實踐者應體認到教育活動中所具有的局限性及條件性。同時當人說某些學生不可能學會這動作時,或者否定行為主義者所主張的,並非所有的學生都能由行為改變技術面達成操作者所欲求的目標時,即隱含著可能產生的其他目標。因此不可能性與可能性並不相斥,而是具有辯證地相互包含的關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不可能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