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使用理論 - 教育百科
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Use Theory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使用理論是有關字句「意義」(meaning)的理論之一;其基本的主張是:字句的意義顯示在實際語言的使用。維根史坦(L. Wittgenstein, 1889~1951)常被認為是這個理論的發起人。
  在維根史坦之前,哲學家認為要讓名詞(字或詞)產生意義,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使名詞能指涉或對應於客觀世界的事物;二是使名詞能顯示事物基本的性質(essence)。維根史坦反對這樣的看法;他認為:若要了解名詞的意義,應努力處並不在於解釋或探索名詞所顯示的事物的基本性質,也不在於指認出字或詞所指涉或對應的客觀實體,而是觀察字或詞實際使用的情形,因為只有從字或詞實際使用的情況下,才能真正了解字或詞的意義。
  維根史坦提出這種主張的理由有二:第一,在日常語言的使用中,有許多的字或詞,如遊戲(game),根本就不指涉客觀實體或具有共同基本的性質,如打球可稱為是一種遊戲,取得學位的活動也可稱為是一種遊戲,政治角力也可稱為一種遊戲,遊戲這個字可以用來描述諸多不同種類及不同性質的活動。在這個情況下,怎能了解遊戲這個字的意義呢?維根史坦的建議是:察與看(look and see)這個字是怎麼用的,而不是找出這些活動中相同的特徵。第二,假如要解釋字詞的意義,那麼在解釋過程中,永遠都會有一些無法解釋,到頭來只有從它們實際運用的情形看出端倪。維根史坦的主張在意義理論中顯得非常特別,他的目的在摒除一切的解釋和理論。
  使用理論最為人詬病的是:在某些情況之下,可以不斷地使用一個字或詞,但卻不明白這個字詞的確切意義。(參見「家族相似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使用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