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角力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ǎo lì
解釋:
  1. 一種競技運動。主要以摔倒對方或選手體能、速度、平衡感、協調能力等決定勝負。種類甚多,如希臘羅馬式的比賽中,嚴禁抓住對手臀部以下部位、絆倒對手及以腿攻擊對手;但自由式比賽則恰好相反。
    【例】角力競賽中,除了比賽力氣大小 ,還需配合摔拿技巧,才有獲勝機會。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角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ǎo lì
解釋:
1.以力相競。《禮記.月令》:「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
2.較量勝負。《三國志.卷六五.吳書.華覈傳》:「今當角力中原,以定彊弱。」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角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restling
作者: 楊忠祥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角力活動起源甚早,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為了生存,在與自然界的競爭和生產勞動中,不自覺地產生了力的搏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逐漸有意識地進行演習訓練,於是形成了角力這一種體育活動項目。
  原始時代的格擊是一種本能的簡單的動作,而後世的角力則是經過人為訓練,講究技巧的相搏;從簡單動作的格擊發展到複雜手段的搏鬥,從單純的力氣比賽,發展到鬥智決勇的較量。目前的角力是以技巧取勝,這是與原始時代的格擊最根本的差別。
  我國古代角力的歷史相當悠久,根據其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各個時期的角力名稱有其各自特色與不同含義:
  1.先秦時期角力的發展階段:先秦角力是從原始時代的簡單格擊發展出來的;在春秋時期,據〔穀梁傳〕、〔左傳〕、〔國語〕等典籍,有「搏」、「相搏」、「戰」等名稱,這個時期的角力相當的蓬勃發展。
  2.秦、漢時期角力的藝術化階段:角力在戰國末期開始逐漸與音樂歌舞相結合,成為綜合性的觀賞娛樂活動。
  3.隋、唐時期角力的專門化階段:古代角力發展到隋、唐,實際上是沿襲兩條線索發展過來的。一條是觀賞性的角觝戰,另一條則是競技性的手搏。
  4.宋、元、明、清時期角力活動的成熟階段:宋時角力活動相當興盛,宋以後的角力發展則由於社會、政治等方面的介入因而時起時落;這個時期的角力在技巧、規則、理論等方面都已臻完善,並吸收了武術、硬功等方面的長處,成為獨具一格的競技項目。
  當今國際角力比賽,分為希臘羅馬式與自由式,基本上區分如下:
  1.希臘羅馬式比賽中,嚴格禁止抓住對手臀部以下部位、跘倒對手及以腿攻擊對手。
  2.自由式比賽中,則不但允許抓住對手臀部以下部位、跘倒對手,甚至允許以腿攻擊對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角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雙棚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