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凱氏棘花鱸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凱氏棘花鱸
英文名: Plectranthias kelloggi
描述: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略高,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2倍。頭背部略為弧形;眶間區略凹。眼稍大,長於或等於吻長。口大;下頜前端具小犬齒。鰓耙數7-10+13-17,隨成長而漸退化。前鰓蓋骨下緣無前向棘。體被細小櫛鱗,主上頜骨及頤部皆具鱗;側線完整,側線鱗孔數33-36,側線上鱗列數3。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具缺刻,具硬棘X,軟條14-16(多為15),第IV或V棘最長;臀鰭硬棘III枚,軟條7;腹鰭腹位,末端延伸及肛門開口;胸鰭延長,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鰭條15,部份鰭條有分支;尾鰭內凹形,上葉延長呈絲狀,其餘各鰭之外側鰭條亦有延長呈絲狀之現象。體背側為淡橘紅色,腹部淡色。體側具二條暗紅色橫班:一條在體中部,延伸至背鰭上;另一條在尾柄上。尾基上緣另具一暗紅色小班。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夏威夷及台灣等。台灣南部及西部海域有產。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Yellowfin Sea Bass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Plectranthias kelloggi (Jordan and Evermann, 1903)
形態:
體卵圓形側扁;前鰓蓋具細鋸齒緣;背鰭軟條與硬棘部間有淺缺刻,第二軟條呈絲狀延長;尾鰭淺凹,最上方軟條呈絲狀延長。體粉紅色有3個粗的暗紅色橫帶,另1小紅點位於尾基上緣。體長可達12公分。
分布:
南日本,台灣及夏威夷
生態習性:
棲息於100~300公尺深岩礁間之砂質底,多以拖網捕撈。棲息於西太平洋與夏威夷者因側線數,鰓耙數及色彩略異,故有些學者將之分隸屬2個不同的亞種。
利用:
食用,可製成煉製食品。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亞目: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系: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科:
鮨科(Family Serranidae),Seabasses
上科: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凱氏棘花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