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創新傳播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作者: 林維真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創新傳播理論一詞起源於Evertt Rogers在1962年所出版的《創新傳佈》(Diffusion of Innovation)一書,作者從教育、農業推廣、社會公共政策與醫藥衛生等領域共數百個個案中,歸納而提出他個人關於創新的傳佈與接納的歷程之理論與模式。Rogers將創新傳播定義為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項創新事物透過特定溝通管道,於一段時間內在社會體系的某些成員間傳播。新事物的傳播過程,分為知悉(knowledge)、說服(persuasion)、決定(decision)、執行(implementation)、與確認(confirmation)五個階段,描述當人們或是決策單位知道某種創新的存在時,會對這種創新產生相當程度的瞭解,進而對這這種創新產生好感,或是經過旁人的說服,在態度上願意去接納它,之後面臨要接納或是拒絕該創新的抉擇,以及採取實際行動確實接納或是拒絕該創新。但即便在決定階段,仍然會蒐集資訊以強化自己的抉擇,或是重新評估而有新的抉擇。在這個過程中也揭示了創新傳播的四大要素,亦即「創新」、「溝通管道」、「時間」與「社會體系」。這四大因素存在所有的創新傳播活動中,而個人對創新的認知或接受上的差異,管道的選用、由知悉到執行並確認的創新決策過程,以及社會結構都會影響創新傳播的效率與後果。Rogers, E.M. (1962).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Glencoe: Free Press.
參考資料:
Rogers, E.M. (1962).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Glencoe: Free Pres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創新傳播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