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外在效度的威脅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reats to External Validity
作者: 王國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實驗研究中,研究者對於所獲得的實驗結果是否能夠推論或應用到不同的受試者、情境、場所或方法等的把握程度,即稱為外在效度。在實驗設計中,尤其準實驗設計,也經常可能存在著很多外在的因素影響著實驗結果的可推論性(generalizability)或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這些外在的因素,就是所謂的外在效度的威脅。
  在實驗設計中存在著下列幾種外在效度的威脅:(1)立意抽樣(purposive sampling):在實驗設計中,研究者可能為了方便而沒採取隨機的方式來選擇受試者,尤其在準實驗設計中更常見,然而根據這種方式所獲得的實驗結果是不可以推論到目標或實際母群(target or accessible population)的,有時又稱為選擇性偏差。(2)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在實驗過程中,假如受試者發現或知覺到自己被觀察或自己正參與實驗,那麼他們的行為或表現會明顯的不同於他們沒發現或未知覺到自已被觀察或自己正參與實驗(如有時可能表現得較好或者更差),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霍桑效應。因此,所獲得的實驗結果當然只能應用於該特殊實驗情況,而不可以推論到其他或一般的情境。(3)新奇效果(novelty effects):在進行賞驗介入時,假如所選擇的介入方法對於研究者或受試者是非常新奇的,那麼他們極可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改變他們的行為或表現,如受試者對於新介入方法很積極或很投入,因而所獲得的實驗結果可以說是由於他們對新奇效果的反應,這種現象就是新奇效果。(4)同時存在的事件與實驗介入效果發生交互作用:假如所獲得的實驗結果是由於同時存在的事件與實驗介入效果發生交互作用所引起的,那麼實驗結果只能應用於有相同事件同時存在的情境,而不可以推論到沒有相同事件同時存在的情境。(5)實驗者效果(experimenter effects):係指受試者的行為或表現可能會受到研究者的人格特質所影響,尤其研究者經常為了滿足他們自己所提出的假設,極可能為內在對結果的預期所左右,而向受試者表露了他們潛在的預期與希望,或在他們的觀察中夾帶著觀察性的偏差。(6)測量效果(measurement effects):不論研究者採取那一種實驗設計,均可能蒐集了很多的資料,如前測資料、個人基本背景資料等,然而根據那一種實驗設計,所獲得的實驗結果也只可能應用於此種特定的設計,而不可以任意推論到其他不同資料蒐集程序的受試者,這種現象就是測量效果。(7)測驗效果(testing effects):對於有前後測的實驗設計來說,前測的經驗或熟悉也往往可能影響所獲得實驗結果的一般性,即是否能將此結果推論到沒前測的情境,這種現象就是測驗效果。(8)除此之外,還有由重複進行實驗介入所造成的「練習效果」(exercise effects)或「疲勞效果」(fetigue effects),均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一般性或代表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外在效度的威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