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可推論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eneralizability
作者: 張子超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可推論性的意義是指一個研究所獲得的結果,可以推論或應用的程度和範圍,可推論性是任何型態的研究都必須考量的議題,無論是量的研究或是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無論是自然科學研究或者是科學教育的研究,在討論研究結果時無可避免的都要討論其可推論性。
  一般自然科學所探討的對象,以自然界中具體而且具規律性的物象為主,並把研究過程放置於實驗室中,在完全精密的控制和操縱下進行,研究所得的結果被認為具有絕對的可推論性。與自然科學研究相比較,科學教育研究或一般的教育研究則有下列幾個特點:(1)研究的對象並不是靜止不變具規律性的自然物象,而是隨時間、情境而時時改變的人以及與其相關的價值觀念或各種人為的制度和系統;(2)研究過程不能和自然科學研究一樣,在人為操縱控制的實驗室中進行,而通常是在實際環境中觀察與蒐集資料並進行研究;(3)這兩種研究的研究工具也非常不同,在自然科學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種儀器可以經過多次的校正而達到準確,但在科學教育或一般教育研究中,因為研究對象的特質無法以精密儀器來測量,而必須以人作為研究工具與資料的接收者;(4)價值中立是自然科學研究所特別標榜的特色,但在科學教育或一般教育研究中,基於研究者在資料蒐集所扮的角色,以及結果詮釋的過程中可能的主觀介入,使得價值中立成為不可能也不必要的要素。基於上述的不同,科學教育或一般教育研究的結果幾乎部必須討論其結果的可推論性。探討一個研究結果的可推論性的問題,必須考量該研究所使用的樣本、推論的母群、研究設計及獨立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s)與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s)的關係等因素。堪布(D.T. Campbell)與史坦利(Stanley)在他們一九六三年所著的〔教學研究手冊〕(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中,指出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必須討論可推論性的問題,如:對什麼樣的母群(populations)、情境(settings)、處理變項(treatment variables)和測量變項(measurement variables)所能推論的程度。此外,也有研究學者建議,在討論研究結果的可推論性時,必須考量研究測量與處理變項問的相互關係、樣本選擇與處理變項間的互動關係、各種反應式的安排,以及多重處理變項間彼此的相依關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可推論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