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帕克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rker, Francis Wayland
作者: 馮朝霖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帕克爾(1837~1902)是美國教育史上一個相當偉大的人物。他接受有限的學校教育,在十六歲時開始教書,二十二歲參加南北戰爭,戰後繼續教書,並且很快就成為俄亥俄州一所普通學校的校長。在這所學校中,他以雪爾頓(Sheldon)的方法來訓練師資。一八七二年到一八七五年間,他留學柏林,並到歐洲各地遊覽;參觀了赫爾巴特式(Herbartian)及福祿貝爾式(Froebelian)的學校,並且學習了瑞特(Ritter)關於地理的新教學方法。
  返國後他在麻塞諸塞州擔任教育官員,有意實踐他的教育理念;可是這種革新在新英格蘭地區並不受歡迎。一八八三年他再度成為伊利諾州一所學校的校長;他很果斷地在這所學校裡實踐他的理念,雖然在學校、社區中一直有保守的反對力量,但這所學校還是因他的改革而聲名遠播。在這段期間,他出版了〔如何學習地理〕(How to Study Geography, 1889)及〔教育論談〕(Talks on Pedagogics, 1894)兩本著作。
  一八九九年,帕克爾擔任芝加哥學術及教育研究所(The Chicago Academic and Pedagogic Institute)普通學校的主任委員;兩年後這個機構成為芝加哥大學的一部分,而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正是這所大學的教授,因此帕克爾和杜威成為好友兼同事,最後帕克爾擔任教育學院(The School of Education)的指導,直到他於一九○二年去世。帕克爾一生的貢獻主要在培訓師資及擴展課程領域,包括科學、地理、藝術及工藝等各個學科的推介;同時他也主張算術和英語可以透過一般興趣及經驗來學習,而且以興趣為中心,讓各個學科發生關聯,可使學習更有意義。再者,他也指出舊式的權威與粗暴的紀律是無用的;強調兒童應被允許在輕聲細語與吵鬧並存的教室中學習。
  他的這些教育觀點與方法,後來成為二十世紀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基礎。帕克爾認為教育中最佳的部分是在無意中獲得的;這一點在今日的學校中受到重視,尤其在小學階段,應鼓勵兒童從事自然的活動。因此,帕克爾可視為推展「兒童中心教育」(Child-Centred Education)的先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帕克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