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情境倫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ituation-Ethics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情境倫理學是一種當代道德哲學的說法。主張人在作道德選擇時,不以道德原則、規範或評價為基礎,而以特殊情境中的獨特性,來界定選擇的價值。因而選擇脫離了客觀標準,不能以善或惡來評估。結果是道德從普遍性與必需性的原則中解放出來,轉為絕對的自由趨向。情境倫理學源自於實用主義和存在主義。
  自一九四○年代以來,已成為神學倫理學的趨勢。一九七○年代美國神學家富來取(Joseph F. Fletcher),在其〔情境倫理學〕、〔道德責任〕(Moral Responsibility)、〔遺傳控制倫理學〕(The Ethics of Genetic Control)和其他著作中,提出情境倫理學的觀點,反對守法主義者的倫理學體系,因為守法主義者以編纂的法條來要求人類的行為,應為現代社會日益嚴重的道德危機和盲從的擴散負責。富氏主張唯有倫理學從強而有力的道德信念和法則中解放出來,才能發揮其功效。富氏引用「愛」作為選擇行動時的絕對規則,也作為界定人類的利益與公平分配、平等的抽象原則。
  情境倫理學要人的選擇符合於特定的時刻,不必拘泥普遍的道德原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情境倫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