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拉摩,尚-菲利浦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ameau, Jean-Philippe (1683-1764)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法國洛可可風格作曲家,音樂理論家。生於第戎(Dijon)卒於巴黎。他與巴赫(J. S. Bach, 1685-1750)、韓德爾(G. F. Handel, 1685-1759)同時期,是法國重要作曲家及音樂和聲理論之創始人。拉摩從小便喜歡歌唱和作曲,十八歲時決定以音樂為職業,曾到米蘭作短期遊學,1706年在巴黎任風琴師並出版第一冊《大鍵琴曲集》(Harpsichord Pieces),1722年他在里昂(Lyon)的克勒蒙(Clermont-Ferrant)大教堂任風琴師,出版《和聲學的法則》(Traité de l´Harmonic)一書,1726年他出版第二本音樂理論《新音樂理論系統》(Nouveau System de Musique Théorique)為西方和聲理論奠下傳統之基礎。他還與劇作家貝里格林(Abbé S. J. Pellegrin)和舞蹈家皮隆(A. Piron)合作,創作了很多歌劇芭蕾及應景小品(Divertissements)。他的音樂混合了戲劇和舞蹈形式是第一位採用舞蹈和間奏曲作為歌劇之間幕的作曲家,也開啟了後來的法國歌劇形式。因此他的歌劇芭蕾:(Opera-Ballet)在歌劇發展史中佔了一席重要之地。與舞蹈有關的作品:歌劇芭蕾《桑松》(Samson,1733),《希波里特與亞雷斯》(Hippolyte et Aricie, 1733)、原編舞者不詳、拉可特(Lacotte)曾於1964編舞。芭蕾:《優雅的印度人》(Les Indes Galante, 1735)、編舞巴朗第(Blondy, 1735)。《卡斯特爾與波魯士》(Castor et Pollux, 1737)、編舞巴朗第(1737)。《青春女神的慶典》(Les Fêtes d´Hebé, 1739)、編舞巴朗第(1739)。《納瓦公主》(La Princess de Navarre, 1745)。《普拉悌》(Platée, 1745)、編舞摩里斯(M. Morris)1997。《婚姻節日和愛之節日》(Les Fêtes de l´Hynen et de l´Amour,1747)。《波林尼之節日》(Les Fétes de Polymnie, 1745)。《比瑪麗安》(Pygmalion, 1748)。《花環》(La Guirlande, 1751)。《縱樂之徒》(Les Sybarites, 1753)等曲。《中國節日》(Les Fêtes Chinoises, 1754)、編舞諾威爾(J. G. Noverre, 1754)。《歐西里的誕生》(La Naissance d´Osiris, 1754)。《安娜克里翁》(Anacreon, 1754)。《遊俠騎士》(Les Paladins, 1760)、編舞狄斯公貝(Descombey, 1965)。歌劇芭蕾:《妮尼和米爾蒂絲》(Nélée et Myrthis, 1760)。《微風》(Zéphyre, 1760)。《伊奧》(Io, 1760)。
參照: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拉摩,尚-菲利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