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接觸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ory of Contact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接觸理論」是指兒童如與動物接觸,而沒有人教育他,其行為就會與動物無異;這是兒童離開人群而認同動物行為的結果。
  兒童與動物接觸有三種情況:
  1.兒童為動物所叨走而與動物生活在一起,因而習得動物的習性,例如印度狼童。
  2.兒童為成人所遺棄而與動物生活在一起,而習得動物的習性,例如德國的野人浩塞(Kaspar Hauser)。
  3.成人由於忙碌,將兒童與動物關在一起,兒童與動物共同生活,而習得動物習性,例如德國杜塞道夫(Düsseldorf)的一名男童與牧羊犬被鎖在房屋內,使男童的行動像隻狗。
  從教育人類學的觀點看,兒童如長期與動物接觸,其行為表現則近乎動物。因此人之欲成為人,必須實施人的教育。
  在教育學上的接觸理論為: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同儕等做接觸,這種接觸的環境通常是在學校或教育機構中,接觸的目的是為了教學目的的達成,也就是教師教,學生學,或互相切磋琢磨。由於接觸理論受到重視,所以現代教育也就重視「教育關係」或「師生關係」。提倡「接觸理論」的是美國教育家弗蘭納根(Edward Joseph Flanagan, 1886~1948),他認為要有良好的接觸,必須有良好的社會環境;他又認為:假如與別人接觸,必須了解別人,從接觸當中獲得改變與陶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接觸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