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斑穀盜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Leperina regularis Grouvelle, 1914 斑穀盜 穀盜科(Trogossitidae)全世界已知種類有50屬約600種,被區分為兩個亞科:穀盜亞科(Trogossitinae)和圓穀盜亞科(Peltinae)。小型到中型甲蟲,體長一般小於3.5cm,體色多半為暗淡的色系,有些種類具有細毛構成的斑紋。體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穀盜亞科的成蟲呈長橢圓形,圓穀盜亞科者則為較寬的橢圓形。頭部外露於前胸背板,觸角長度至多與前胸背板寬度相當,末端1–3節單向膨大為球桿狀;前胸背板明顯較頭部寬,在圓穀盜亞科更為明顯;翅鞘基部較前胸背板後緣稍寬(穀盜亞科)或約略等寬(圓穀盜亞科),圓穀盜亞科翅鞘外緣扁平,突出於身體兩側;跗節型式為5-5-5(前、中、後足皆5節跗節),但是可能第一節極小而看似4-4-4或4-4-5。如其中文名稱所示,本科有些種類是有名的積穀害蟲,如大穀盜(Tenebroides mauritanicus (L.))與暹羅穀盜(Lophocateres pusillus (Klug)),幾乎是全球性分佈,但是絕大多數的種類則是生活在野外的。成蟲與幼蟲取食類似或相同的食物,穀盜亞科的多半為捕食性,在樹皮下活動,捕食其間的其他昆蟲,但也會取食真菌;圓穀盜亞科者多半取食真菌,幼蟲一般於腐朽的木頭內或真菌子實體內取食,而成蟲則多半在樹皮下或真菌子實體外活動。 穀盜科在臺灣只有1屬4種的紀錄,但實際的多樣性可能不止於此。四種中有兩種是上述的全球性積穀害蟲,另兩種為野外物種,斑穀盜是當中最大的種類,體長10–16mm,身上散佈不規則的金黃色的短毛叢,在黑色的底色上形成明顯的斑紋。腹部末端兩節的後端也有細毛叢。在臺灣沒有類似種類,不難辨識。 臺灣特有種,分佈在全島低海拔山區。成蟲出現在朽木環境。
知識 1:
完全變態﹝Holometabolous﹞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斑穀盜
世界地理分布: 中華民國
中文亞科名: 穀盜亞科
中文族名: 裸穀盜族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鞘翅目
中文科名: 穀盜科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亞科名: Trogossitinae
拉丁屬名: Leperina
拉丁族名: Gymnochilini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Coleoptera
拉丁科名: Trogossitidae
拉丁種小名: regularis
拉丁綱名: Insecta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