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望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ㄧㄆㄢˋㄖㄨˊ:「ㄒㄧㄨㄤˋ」、「ㄆㄢˋㄨㄤˋ」、「ㄨㄤˋㄗˇㄔㄥˊㄌㄨㄥˊ」。
  2. ㄒㄧㄣㄩㄢˋㄖㄨˊ:「ㄩㄢˋㄨㄤˋ」。
  3. ㄒㄧㄤˋㄩㄢˇㄔㄨˋㄎㄢˋㄖㄨˊ:「ㄩㄢˇㄨㄤˋ」、「ㄓㄢㄨㄤˋ」、「ㄊㄧㄠˋㄨㄤˋ」、「ㄧˊㄨㄤˋㄨˊㄐㄧˋ」。
  4. ㄇㄧㄥˊㄕㄥㄖㄨˊ:「ㄇㄧㄥˊㄨㄤˋ」、「ㄕㄥㄨㄤˋ」。
  5. ㄅㄞˋㄈㄤˇㄊㄢˋㄈㄤˇㄖㄨˊ:「ㄅㄞˋㄨㄤˋ」、「ㄊㄢˋㄨㄤˋ」。
  6. ㄒㄧㄤˋㄖㄨˊ:「ㄨㄤˋㄑㄧㄢˊㄎㄢˋ」、「ㄨㄤˋㄑㄧㄢˊㄗㄡˇ」。
  7. ㄐㄧㄝㄐㄧㄣˋㄖㄨˊ:「ㄗㄨㄛˋㄙㄢㄨㄤˋㄙˋ」。
  8. 滿ㄇㄢˇㄩㄝˋㄖㄨˊ:「ㄕㄨㄛˋㄨㄤ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望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àng
解釋:
  1. 向遠處或高處看。
    【例】眺望、遠望、遙望
  2. 希冀、期盼。
    【例】渴望、絕望、望子成龍
  3. 看、問候。
    【例】探望
  4. 名譽、名聲。
    【例】名望、聲望、德高望重
  5. 農曆每月十五,地球上所看見的滿月月相。後指農曆的每月十五。
    【例】望日
  6. 介詞。相當於「朝」、「向」,表示趨向。
    【例】望後看、望前走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àng
解釋:
[動]
1.向遠處或高處看。如:「登高望遠」、「一望無際」。唐.李白〈靜夜思〉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宋.汪元量〈潮州歌〉:「北望燕雲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2.希冀、期盼。如:「盼望」、「期望」、「渴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3.拜訪、慰問。如:「拜望」、「探望」。
4.怨恨、責備。《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傳》:「不意君之望臣深也!豈以臣為重去將哉?」《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若望僕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僕非敢如此。」
5.將近、接近。唐.韓愈〈祭竇司業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兒女英雄傳》第一回:「你那我雖然不至於老邁不堪,也是望五的人了。」
[名]
1.志願、心願。如:「願望」、「絕望」。
2.名譽、名聲。如:「名望」、「聲望」、「德高望重」。《三國演義》第八三回:「陸遜年幼望輕,恐諸公不服。」
3.農曆每月十五日,地球上所看見的滿月月相,後指農曆的每月十五日。《文選.枚乘.七發》:「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游兄弟,並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宋.蘇軾〈後赤壁賦〉:「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
[介]
向、朝。如:「望後退」、「望前看」、「望我點點頭」。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bā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期盼。
音讀: bō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看、遠看。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