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班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lass Visit
作者: 曾淑賢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班訪係指公共圖書館推廣服務或利用教育活動方式之一,由圖書館發函社區內的幼稚園、國小、國中或高中,邀請老師帶領學生集體到圖書館參觀,或由學校老師主動與館方聯繫,請求安排特定時間,對學生實施圖書館利用教育。目前,國內的班訪活動較常實施於國小的學齡兒童,其成效有賴老師與館員的密切合作。
  班訪活動通常安排在上課期間,每次約1至2小時左右。活動內容主要為館員解說圖書館的環境與設備、館藏資料種類與存置地點、各部門服務項目、圖書閱覽及外借相關規則、參考工具書的查檢、卡片目錄與線上公用目錄的使用。部分圖書館並於班訪活動中,播放「如何利用圖書館」之錄影帶、影片或幻燈片,安排說故事、卡通影片放映等兒童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並分發圖書館簡介、讀者手冊等書面資料,俾供學習參閱。最後,保留約30分鐘的自由時間,讓學生瀏覽各類圖書、辦理借書或自由發問。
  為擴大班訪活動的成效,館員可請求老師將學生的基本資料於一週前送達圖書館,圖書館於班訪活動前為學生辦妥借書證,學生到館參觀時便可立即外借圖書。
  班訪活動的方式與內容,館員解說的項目,當視學生的年齡層、程度與使用圖書館的經驗,隨時調整。
  根據鄭雪玫教授在〔兒童圖書館理論/實務〕中說:「班訪可預期的效果是:(1)能對年齡及閱讀程度相近的兒童作集體的閱讀指導;(2)經由班訪活動,使更多學齡兒童了解兒童服務,養成課後及假期利用圖書館的習慣;(3)增加老師與兒童圖書館員間的溝通機會,使公共圖書館與學校相輔相成,充分發揮教育功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班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