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蓋丁指海星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蓋丁指海星Linckia guildingi屬於蛇星科Ophidiasteridae。為一種大型海星,具有5腕,腕細長,腕的切面略呈圓形,R(輻長)/r(間輻長) = 16公分/1.8 公分。體表覆滿細顆粒體,骨板上的顆粒體較大,皮鰓上的顆粒體較小。皮鰓30~50個一組,集中在背面,腹面無皮鰓;每一腕側的皮鰓排成明顯的三縱列,腕背面的皮鰓則呈不規則排列。篩板2個,上面有密的細溝紋,位於間輻區,靠近體側。步帶溝狹小,步帶棘短而鈍,2個一組,略呈扁顆粒狀,一大一小緊密排列,步帶棘之間沒有顆粒體。第二步帶棘比步帶棘大,單個存在,末端鈍,略排成一縱列。第二步帶棘之後尚有一個鈍棘,比第二步帶棘略小,二棘之間夾有數個顆粒體。動物生活時為灰色,乾標本顏色變化小。動物生活在水深1~5公尺的礁岩區,外型和藍指海星頗相似,也常一起出現,因此常被誤認為藍指海星,但本種腕較藍指海星細長。 分布於馬斯開里恩群島、東非及馬達加斯加、紅海、阿拉伯東南部、波斯灣、馬爾地夫地區、錫蘭地區、孟加拉灣、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越南東岸、琉球群島、日本南部、南太平洋群島、夏威夷群島。為印度─西太平洋常見種。台灣澳底採獲一個標本。
知識 1:
骨針狀(Spicules or Ossicles)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蓋丁指海星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蛇星科
棲所環境: 礁石區
拉丁種小名: guildingi
拉丁屬名: Linckia
中文綱名: 海星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Ophidiasteridae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分布深度: 1~3m 沿岸淺水區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馬斯開里恩群島
台灣分布地點: 澳底
中文目名: 有瓣目
拉丁目名: Valvatida
拉丁綱名: Aster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蓋丁指海星
英文名: Linckia guildingi
描述:
蓋丁指海星Linckia guildingi屬於蛇星科Ophidiasteridae。為一種大型海星,具有5腕,腕細長,腕的切面略呈圓形,R(輻長)/r(間輻長) = 16公分/1.8 公分。體表覆滿細顆粒體,骨板上的顆粒體較大,皮鰓上的顆粒體較小。皮鰓30~50個一組,集中在背面,腹面無皮鰓;每一腕側的皮鰓排成明顯的三縱列,腕背面的皮鰓則呈不規則排列。篩板2個,上面有密的細溝紋,位於間輻區,靠近體側。步帶溝狹小,步帶棘短而鈍,2個一組,略呈扁顆粒狀,一大一小緊密排列,步帶棘之間沒有顆粒體。第二步帶棘比步帶棘大,單個存在,末端鈍,略排成一縱列。第二步帶棘之後尚有一個鈍棘,比第二步帶棘略小,二棘之間夾有數個顆粒體。動物生活時為灰色,乾標本顏色變化小。

分布:
分布於馬斯開里恩群島、東非及馬達加斯加、紅海、阿拉伯東南部、波斯灣、馬爾地夫地區、錫蘭地區、孟加拉灣、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越南東岸、琉球群島、日本南部、南太平洋群島、夏威夷群島。為印度─西太平洋常見種。台灣澳底採獲一個標本。
作者: 李坤瑄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