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虎鯨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虎鯨
英文名: Orcinus orca
描述:
體長5.5-9.8m;出生時2.1-2.5m。體重最重5.6噸,雌性最重為3.8噸,出生時160kg。 體型十分粗壯,是海豚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背鰭位於身體中央,磁性與未成年虎鯨背鰭為鐮刀型且較矮, 成年雄性背鰭高聳,可達1-1.8m;胸鰭呈卵形且比例大; 主要為白色與黑色,其眼後卵形區,下顎至肛門,以及尾幹兩側接近腹部這三個區域為白色, 背鰭後有一馬鞍型區域為灰色,且此區形狀多變,其他部分為黑色。 自鮭魚,鮪魚以及鯡魚等魚群到其他海中生物如海龜、海獺、海獅、海豹、鯊魚、魟魚, 甚至是大型鬚鯨與抹香鯨皆可為牠的食物, 另外也曾觀察過陸生動物如鹿與麋鹿遭突擊。
分布:
分布範圍最廣的鯨豚,從美國華盛頓州與加拿大因屬哥倫比亞海域的虎鯨族群研究結果,該地區的虎鯨分成兩種型: 定居型與遷移型,其食物種類、棲息範圍、族群結構、以及外型皆有不同。其他地區的族群則尚待研究。
作者: 楊瑋誠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iller Whale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Orcinus orca (Linnaeus, 1758)
形態:
出生時體長2.1~2.4公尺,成體8.5(雌)~9.8公尺(雄)。背鰭明顯高大(雌0.9公尺鐮刀形,雄1.8公尺三角形)。胸鰭大,卵圓形。其黑白對比體色,和眼睛後上方的大白斑是最好辨認的特徵之一;背鰭後兩側有灰色鞍斑紋,可用作個體辨認依據。每側頜齒10~12枚,大型且內彎。
分布:
全球性,以冷水域之近海較常見。
生態習性:
懷孕期長達1年,哺育期至少2年。其社群結構非常穩定,雌性個體可終其一生在一個母系社會的群體中,形成緊密的家庭式小群隊,小群隊還可結合成總數達150隻的超級群隊。有些族群有遷徙習性,有些則居留在一定的水域,每群各有其方言。性情好奇,時常躍身擊浪、浮窺,以胸鰭或背鰭拍打水面,或在水底岩石上磨蹭身體。游泳時速快,可達55公里,虎鯨在海中是位階最高的掠食者,食物包括鯡、鮭、企鵝、海獅、海豚、甚至會聯手攻擊藍鯨,故俗稱“殺手鯨”或“殺人鯨”。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目:
鯨目(Order Cetacea)
亞目:
齒鯨亞目(Suborder Odontoceti)
科:
海豚科(Family Delphin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虎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