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衛生教育計畫評價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valuation for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
作者: 姜逸群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格林(Green)等人曾對評價做了一個最簡單的定義,係指關心的目標與可接受的標準之比較。狄格南(Dignan)和卡爾(Carr)也對評價下了一個操作型定義:指調查計畫執行程度的過程。由這兩個定義,可以告訴我們進行評價的工作,必須要有我們計畫想要達成的目標,並且是客觀可達成的目標。為了解計畫目標達成的情形,必須利用客觀的方法來蒐集資料,進行分析,進一步以衛生教育計畫來討論評價的問題。衛生教育計畫整體而言,可包括:計畫的階段、執行的階段及評價的階段。評價雖然為第三階段,但不意味著只有在計畫結束的時候才做評價的工作,事實上評價的工作在計畫發展的階段就可進行,如探討計畫的適切性等。而有關衛生教育計畫的需要評估,也屬於此一階段,這階段的評價就稱之為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evaluation)。此外,也有所謂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主要是找出程序設計或執行過程中的缺陷,記載過程中所發生之情況。其實過程評價亦可將其想成是形成性評價的另一種表現的名詞。另外,為了了解計畫執行是否達成既定目標,也就是看效果如何,在這個階段所做的評價 ,就稱之為總結性評價(summative evaluation)。在總結性評價上,如果是針對衛生教育計畫執行後的立即改變,如認知、信念或行為的改變所進行的評價,稱為衝擊評價或影響評價(impact evaluation)。而如果是針對長期的效果來進行評價工作,如罹患率(mobility)、死亡率(mortality)、健康狀況(health status)的改變,此種評價就稱之為結果評價(outcome evaluation)。由以上可知,衛生教育計畫評價,並不是只在衛生教育計畫執行後才開始進行,事實上在計畫進行之初,即有所謂的評價工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衛生教育計畫評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