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詩樂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ag-Mala
作者: 張素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印度藝術名稱。原意為「情歌的花飾」,指一種特殊的小型詩畫。詩是描寫音樂的感情,畫則是以描繪人物的特殊情境為主,唯有在印度,能將繪畫、詩歌和音樂舞蹈達到融合無間的地步。北印度舞蹈詩樂畫最初發展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山麓地區,此支繪派可能源自發明紙張的中國,並受西藏傳統宗教繪畫寺廟旗幟畫的刺激,同時結合印度古代傳統音樂「拉加-拉吉尼」(Raga-Ragini)系模式,以一些神話中熟知的天神和小天神做為人物。這些神話人物過去被畫在印度的洞窟或寺廟建築物中,十四世紀以後開始使用紙張並繪在紙上,手繪稿本不再受限畫在棕櫚、其他樹葉上,蒙兀人入侵印度,亦將波斯繪畫帶進德里皇宮,不過當時主要採用世俗的形式。北印度詩樂畫派發展於庫魯(Kulu)河谷的坎格拉(Kangra)以及喀什米爾,這些繪畫內容大都集中在印度克里希納舞(Krishna-natyam)與《往世書》(Purana)舞劇,深受北印度《卡達》〔見Kathak〕形式影響,被當時回教文化接納,再三出現於中樞地德里(Delhi)、拉合爾(Lahor)、亞格拉(Agra)的節日慶典中。
參照:
《印度藝術史概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詩樂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