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資料鍵路層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ata Link Layer
作者: 莊道明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資料通訊系統是由不同的軟體層面及電腦對談的內層協議(Interlayer Protocols)所建立。這些通訊協定軟體層彼此間相互獨立,以使資料通訊系統更具有彈性。只要任二個資料通訊系統,遵守共同的協定,即可達到資料通訊的目的。依據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tandard,簡稱ISO)所製訂的開放系統內部協約(Open SystemInterconnection,簡稱OSI)模式中,將資料通訊系統所必須遵守的協定分成7層,其中第2層為資料鍵路層。此層介於第1層實體層(Physical Layer)與第3層網路層(Network Layer)之間。此層負責執行通訊系統間,具有邏輯性的聯繫以傳送有意義的資料。資料鍵路層的軟體,可以裝置於通訊的硬體內,將傳輸的資料,依協定的法則切割成資料框(Frames)。
  資料鍵路層之通訊協定主要有以下幾個功能:
  (一)決定資料傳輸框的起始旗標與結束旗標。
  (二)偵測出傳輸錯誤。
  (三)由傳輸錯誤中,提出重新傳輸的要求。
  (四)當數個通訊儀器共享同一實體電路時,管理傳輸的秩序,以避免造成資料互相覆蓋及混亂的現象。
  (五)將資料框定址,並傳輸至指定的通訊儀器上。
  (六)使用時與網路層連接或切斷資料連繫的關係。
  (七)與一種以上的通訊實體連接時,建立資料鍵路的關係。
  (八)資料傳輸時,控制通訊實體同步接收資料。
  (九)控制資料傳輸速度,包括機動改變接收資料框的速度,或對其一通訊站要求暫停傳輸資料等。
  以上幾項功能中,錯誤訂正和資料框傳輸順序是資料鍵路層的重要特徵。由於資料鍵路層負責將傳輸的資料,分割成包含檢驗資訊的資料框。因此,若接收的資料框被偵測到有錯誤時,此層會提出重新傳輸的要求。此外資料鍵路層也必須確定資料在接收端,依傳送的順序逐一接收。同時控制流速以免產生資料框的壅塞及累積。總之,資料鍵路層提供資料通訊系統間,資料傳輸的可靠性與正確性。
  目前資料鍵路層之通訊協定計有:國際商業機 械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簡稱IBM)之二進制同步通信協定(Binary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簡稱BSC)及同步資料鍵路控制協定(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簡稱SDLC);迪吉多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簡稱DEC)的數位式資料通訊協定(Digital Data Communication Message Protocol,簡稱DDCMP):國際電話電報諮詢委員會(Consultativ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and Telegraph,簡稱CCITT)建議的位元導向鍵路存取規程(Bit-Oriented Link Access Procedure,簡稱LAP-B)及鍵路存取規程(Link Access Procedure,簡稱LAP)國際標準組織修訂的高層資料鍵路控制協定(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簡稱HDLC)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料鍵路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