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郊祀歌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郊祀歌指漢代以後郊祀典禮所用的歌曲,源於周代祭祀天地之樂。據〔樂府詩集〕云:「郊祀明堂,自漢以來,有犧牲、迎神、登歌等曲。」漢武帝時即有郊祀歌十九章,〔漢書.禮樂志〕記載:「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於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於汾陰,澤中方丘也。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文中之「十九章」即郊祀歌十九章,由司馬相如等作歌詩,再由李延年配樂所成。樂府既收集各地民間歌謠,加以改正和演奏,而郊祀歌又係由樂府所管轄製作,可推知郊祀歌是受有民間俗樂影響的郊廟新樂,到東漢時歸屬於太予樂,列入雅樂之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郊祀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