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龜殼花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uī ké huā
解釋:
動物名。頭呈三角形,覆有細鱗,背呈褐色,腹面淡褐色,散布許多斑點。生活在山區,以鳥類、鼠類為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龜殼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棲息於山區或開墾地附近,常在廢棄的房舍或農舍活動,以晚上活動為主,攻擊性強,有強烈的毒性,能致人於死,需小心因應。以蛙、蜥蜴、鳥和鼠類為食。於夏季產卵,每窩產卵3-15枚,孵化期約1-1.5個月,仔蛇全長約22公分 ,雌蛇有護卵行為。
知識 1: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龜殼花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腹蛇科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屬名: Trimeresurus
中文綱名: 爬蟲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Viper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爬蟲類
拉丁亞目名: Serpente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亞目名: 蛇亞目
中文目名: 有鱗目
拉丁目名: Squamata
拉丁綱名: Reptili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龜殼花
英文名: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描述:
龜殼花是一種中型的蛇類,最大全長可達150公分,頭呈銳三角形,眼後有一細長的黑褐色縱帶。頭頂褐色且常有斑紋分布,身體黃棕色,其上有大型黑色斑塊,斑塊邊緣有黃色細紋。龜殼花體背中央的斑塊常連成波浪狀,有明顯保護色作用。龜殼花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蛇類,於夏季產卵,每窩可產下卵3到15枚,孵化期約1至1個半月,且雌蛇會有護卵行為,初生仔蛇全長約22公分。
分布:
龜殼花廣泛分布於全島及龜山島15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地區。此外,在中國西南和中南部地區、印度、緬甸、越南也都有其分布。
作者: 王緒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Cantor, 1839)
形態:
中、小型蛇;頸細,頭部大且呈明顯三角型,體背為黃褐色或悰褐色,並有序列不規則形的黑色斑紋;部分個體較為敏感,遇光影之晃動便立刻攻擊;背鱗列數為27列。
分布:
台灣、中國大陸中南與西南部、印度、緬甸、越南。
生態習性:
普遍分布於台灣中、低海拔地區的溪谷、次生林、山區農墾地等環境,多於夜間活動。以鼠類為主要食物,卵生,每窩卵數約10餘枚。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科:
蝮蛇科 (Family Vipe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龜殼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龜殼花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龜殼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u-khak-hue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爬蟲類動物。是臺灣常見的出血性毒蛇,頭部成明顯的大三角形,背部為黃褐色或棕褐色,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形狀像龜殼花紋。是保育類動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龜殼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龜殼花 相關客家語 龜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