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與社會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ducation and Sociology]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與社會學]為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的著作,出版於一九二六年,即涂爾幹死後九年,由門人所輯而出版。
  涂爾幹是用社會學的觀點來探討教育,認為「教育即社會化」,也就是教育就是在促進學生的社會化,而且要把教育視為是一種社會事實,教育學是社會學的一部分。他曾經表示:談教育是站在社會學家的立場來談,除去社會學的方法外,沒有任何方法足以說明教育的本質。很確實地可以了解:教育學推論的基本假設是:教育不論從起源與功能來看,很顯然地是社會的事情。
  他認為要了解教育,應該從過去與現在的教育制度去了解,甚至可以採用比較的方式去找出教育的特性。了解教育的過程,要注意兩個因素:
  1.教育必須是成人的一代教導年輕的一代,也就是成人對青年人發生作用。
  2.每一個社會無不在建立自己的教育制度,而且其教育制度,無不同時兼顧少數人與多數人。
  基於以上論點,可以了解到人可以在活動中賦予不同的教育,以及在社會中賦予不同的環境。教育與文化是有密切的關係的,年輕的一代應該接受文化,尤其是能夠獲得藝術,並能使用算術、唱歌、文法等,教育也在使人養成道德意識,讓人期待滿意的來臨。而且教育不應有統一的模式,應該多元化。
  他認為:教育與社會的關係有以下幾個特點(該書所強調的重點):(1)從教育的性質來看:教育是一種社會事實,教育現象乃是社會現象的一部分。社會現象所具備的性質,教育現象也都具備。例如教育存在於每一個社會之中,與社會分不開。(2)從教育的目的來看:教育的目的在從「道德的個人主義」(moral individualism)做起,使其具有道德的行為,然後再使現代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能自律,即道德的行動都能合乎理性。於是「在社群中,人的所做所為,其社會目標超過個人目標。」(3)從教育的方法來看:社會事實決定教育目的。同樣地,也可以決定方法。「社會事實的影響還不止於此,還改變對方法的概念。事實上,歷史上一切教育方法之起深刻的變化,都是由於受了當時鉅大的社會潮流的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與社會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