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非儒]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高強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非儒]是[墨子]書中的一篇,其中提出對儒家的種種批評,不贊成儒家的一些主張。後世研究者以為出自墨家後學,表現出主張不同,以別人的主張為非的一種說法。
  [非儒篇]中說:儒家主張親親有術,尊賢有等,親疏尊卑之間各有不同。譬如儀禮對喪服的規定是「喪父母三年,妻後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期年,戚族人五月」。是用歲月之數定親疏,因而親者多而疏者少,但是妻、後子與父母同為三年,從用歲月數目定尊卑來看,便是妻子與父母同尊,顯然又尊卑無別了。
  其次,就娶妻親迎來說,那種服飾和禮儀,如仰嚴親,昏禮威儀,如承祭祀。儼然顛倒上下,悖逆父母,迎娶妻子本是事親的禮俗,怎可說是孝呢?
  又儒者堅持有命之說,認為壽夭貧富,安危治亂,都有天命,人力不能改變。這種說法,若吏人信之則怠於職分;庶人信之則怠於從事;國家必然不治而反亂,農事必然荒廢而致貧,導致貧亂,是殘賊天下的。
  總而言之,[非儒篇]中認為儒者繁飾禮樂以淫人,久喪偽哀以謾親,貪於飲食,惰於作務,使人民陷於飢寒,危於凍餒,不義且無利。
  [非儒篇]中對儒家的批評,和一般批評別人的一樣,都是就其一端言。實際上儒家重禮,本旨就是在求長幼尊卑各有次第;何況儒家最重視孝道,服喪只是禮的一種表現而已。尤其儒家秉承「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原則,決不會有只相信命定,而不努力負責任事的意思。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非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