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剟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ㄉㄠ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0
  • 漢語拼音 du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uó
解釋:
[動]
1.用刀刺或割。《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傳》:「吏治榜笞數千、刺剟,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漢書.卷四八.賈誼傳》:「盜者剟寢戶之簾,搴兩廟之器。」
2.削減、刪除。《商君書.定分》:「有敢剟定法令,損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削減、刪除。如「剟削」、「剟除」。《說文解字.刀部》:「剟,刊也。」《商君書.定分》:「有敢剟定法令,損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

2. 刺。《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列傳》:「吏治榜笞數千、刺剟,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明.方孝孺〈指喻〉:「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若剟刺狀,肢體心膂無不病者。」

3. 割取、摘取。如「剟錄」。《字彙.刀部.剟字》:「剟,割也。」《漢書.卷四八.賈誼傳》:「盜者剟寢戶之簾,搴兩廟之器。」唐.顏師古.注:「剟謂割取之也。」宋.岳珂《桯史.卷七.楚齊僭冊》:「余嘗得其二冊文,乃刪其吠堯者而剟錄之。」

注音: ㄉㄨㄛ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剟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