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方孝孺 - 教育百科
ˋ
ˊ
fāng xiào r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āng xiào rú
解釋:
人名。(西元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建文帝之忠臣,寧海人。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工文章,名書室曰「正學」,官侍講學士,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詔之命而被殺,福王時追諡文正。著有《侯成集》、《希古堂稿》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方孝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方孝孺(1357~1402)宇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學者稱為正學先生;明浙江寧海人。自幼精敏絕倫,八歲而讀書,十五而學文,輒為儕輩所稱;二十遊京師,為太史宋濂入室弟子。宋濂嘗謂:「遊吾門者多矣,未有若方生者也。」宋濂返金華,孝孺復從之,先後凡六歲,盡傳其學。
  孝孺舉洪武進士,授漢中教授。蜀獻王聘為世子師,極獲蜀獻王器重,名其讀書之廬日「正學」。建文帝召為翰林院學士,進侍講學士,洪武實錄修撰總裁,帝有疑問,不時宣召,君臣之間,同於師友。
  燕王朱棣起兵纂位,孝孺被捕繫獄。時當世文章,共推孝孺為第一,燕王欲令草詔,以塞天下之人心,孝孺以周公之說窮之,燕王降志乞草詔,孝孺怒罵不已,大書「燕賊纂位」四字,遂被礫死於聚寶門外,享年四十六歲。坐死者凡八百四十七人,誅及十族。至明後期,始獲寬宥,追諡文正,其後史書、裨記,往往表彰孝孺之節義,而忽略其理學思想。劉宗周曾說:「考先生在當時,已稱程朱復出,後之人反以一死抹過先生一片苦心,謂節義與理學是兩事,出此者入彼,至不得與揚雄、吳草廬論次並稱,於是成仁取義之訓,為世大禁,而亂臣賊子,將接踵於天下矣。」又稱譽其「扶持世教,不愧千秋正學。」
  孝孺以獲罪明成祖,其學亦懸為厲禁,故其著作多已散佚。追明後期弛禁,僅由後人輯得著作二十四卷,名〔方正學先生遜志齋集〕(今有四部叢刊初編本),〔明儒學案〕、〔明史〕均有傳。
  孝孺為學很少論及天道,認為理本乎天,無須論證,問題在如何躬行實踐,專志於心性之修養。
  孝孺重視小學,他認為小學並非僅教幼童蒙學之事,而是自幼至長,終身皆當實踐的工夫。他著有〔幼儀雜箴〕一書,將小學科目列為坐、立、行、寢、揖、拜、食、飲、言、動、笑、喜、怒、優、好、惡、取、與、誦、書二十項;每一項內容不僅涉及使幼童學到形體外表的規則,更應注意心性之涵義。如「坐」要「端莊」,是為了培養堅靜若山的精神。「立」要「植」,同樹一般挺直,是為了培養屹然不動的精神。「寢」要「寧心定氣」,是為了安養顯德等等。把理學中關於心性修養的內容,都納入灑掃應對、飲食言動的日用常行之中,以養其心志,體驗天道,成為有道德的君子。
  孝孺認為「治人之身,不若治其心,使人畏感,不若使人畏義;畏義者於不善不禁而不能為,畏感者禁之而不敢為,不敢與不能,何啻陵谷。」又說:「養身莫先於飲食,養心莫要於禮樂。人未嘗一日舍飲食,何獨禮樂而棄之,尊所賤,卑所置,失莫甚焉。」因此他指出正心、治心、養心、洗心為學道要旨;而治心之術則在其〔幼儀雜箴〕及〔君學〕篇中,皆有概括的說明。他論治心方法,主張靜不離動,心不離物,著重「涵養以敬,以澄其內,制之於義,以應乎外」的內外並進的方法。也就是他常說的「以敬存心,以義制行」。
  孝孺的心性修養工夫,雕偏重於克己、內省,但並非樂其一身以自適,而應措之以行事,當有「經世宰物」之心。因此他反對「空談不務實」,而要以諸葛亮、范仲淹、司馬光等君子為法,以「大賢豪傑」的勇氣,來振興正學。
  孝孺曾著〔周禮辨正〕一書,現已散佚,但可從其〔遜志齋〕卷四〔周官篇〕中明其梗概。他曾指出所以要「誦聖哲之遺言,考帝王之善政」,目的在「明王道」。他認為要「明王道」除了推行〔周禮〕以外,還要「闢異端」,尤其是他對佛、老二氏,有嚴厲的批判。不過他僅批判佛氏離事棄物,默坐澄心,並未根本否定佛教哲學,甚至在求「道」上,有時也採用了佛禪的「忽明頓悟」的方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方孝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