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外團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ut-Group
作者: 王秋絨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外團體又稱為「他們」的團體,是指成員自已不隸屬,也不認同的團體,如國民黨組織是國民黨黨員的內團體,但對非國民黨員而言,則是外團體。外團體的概念是與內團體相對的,同是美國社會學者孫末楠(William Graham Sumner, 1840~1910)在一九○六年所出版的〔民俗論〕(Folkways)一書中所提出。
  團體是人類生活組織中的最主要形式,孫末楠所指出的外團體觀念,主要是指成員對自己不隸屬的團體所持的態度,往往是冷淡,甚或漠不關心、懷疑、蔑視或敵視。因之個人與外團體的關係較疏離。由於外團體具有阻隔內、外團體互動,產生隸屬感、凝聚力的作用,了解團體動力者為了增加團體成員的關係,往往透過團體組織的方式,將一群具有相同特質的成員聚合在一起,透過團體活動、儀式、慶典等,增進群體的意識與認同感。也就是說,組織新的團體,是使原本沒有什麼關係的成員變成內團體成員,以增加社會凝聚力的方式之一。
  孫末楠植基於團體成員互動領域的團體分類概念,後來廣為社會學界所重視與引用,也是研究團體類別與團體動力間的關係很重要的觀念。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外團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