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分類(科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lassifying
作者: 毛松霖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分類」是人類為了解形形色色的事物現象是否具有某些秩序、從屬關係以及功能或目的等意義,常運用分類的方式來達成。分類即是學習者具有能根據事物現象之異同,進行區分,歸併活動的一種心智能力。因此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所發展的科學過程取向(Science-A Process Approach, SAPA)課程將分類列為八項基本過程技能之一,亦即教師必須經由有計畫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習者具有能根據某些特性將事物現象加以歸類的能力,欲培養這項能力,須按部就班教導兒童學習科學家常用的分類方法與要領。
  科學家常為著方便研究的目的,將事物現象加以歸類,例如:將動物分為有脊椎的和無脊椎動物;岩石分為沉積岩、火成岩等。日常生活上,亦常遇見這些為著方便尋找、區分或管理目的的分類例子,例如電話簿、圖書目錄、電話號碼、身分證號碼等。分類能力的培養不只有助於學童面對日常生活的應用;也能使學童容易自行發現關係,形成概念;甚至能激發創新或批判的能力。
  欲使學習者逐步提升其分類的能力,下列的分類要領的訓練是必須的:
1.能依據所給予之基準進行一級分類;2.能依據所給予之基準進行二級以上之分類;3.能自定基準進行一級分類;4.能自定基準進行二級以上之分類;5.能利用檢索表或鑑定表找到所指定之物;6.能設計檢索表或分類系統將事物分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分類(科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