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旄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ㄈㄤ
  • 部首外筆畫 6
  • 總筆畫 10
  • 漢語拼音 máo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áo
解釋:
  1. 古代竿頭上飾有犛牛尾的旗幟。
    【例】旄旗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áo
解釋:
[名]
1.古代竿頭上飾有犛牛尾的旗幟。《書經.牧誓》:「右秉白旄以麾。」《文選.曹植.洛神賦》:「左倚采旄,右蔭桂旗。」
2.借指旄牛。《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其獸則𧴄旄貘犛。」
注音:
漢語拼音: mào
解釋:
[形]
1.毛長。《爾雅.釋獸》:「旄毛狗足。」晉.郭璞.注:「旄,毛㺜長。」
2.老。《史記.卷七八.春申君傳.太史公曰》:「(春申君)後制於李園,旄矣。」
3.昏亂。通「耄」。《戰國策.楚策一》:「水漿無入口,瘨而殫悶,旄不知人。」
[名]
老人。通「耄」。《禮記.射義》:「旄期稱道不亂。」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ㄇㄠˊ
1. 古代竿頭飾有犛牛尾之旗幟。《說文解字.部》:「旄,幢也。」《書經.牧誓》:「右秉白旄以麾。」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左倚采旄,右蔭桂旗。」唐.李頻〈陝府上姚中丞〉詩:「關東領藩鎮,闕下授旌旄。」
2. 旄牛尾。《玉篇.部》:「旄,旄牛尾也,舞者持。」《禮記.樂記》:「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國語.晉語四》:「羽旄齒革,則君地生焉。」三國吳.韋昭.注:「旄,旄牛尾。」
3. 指旄牛。《呂氏春秋.本味》:「旄象之約。」漢.高誘.注:「旄,旄牛也。」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其獸則𧴄旄貘犛。」
㈡ㄇㄠˋ
1. 毛長。《爾雅.釋獸》:「旄毛狗足。」晉.郭璞.注:「旄,毛㺜長。」
2. 年老。《史記.卷七八.春申君列傳》:「太史公曰:『(春申君)後制於李園,旄矣。』」
3. 老人。通「耄」。《禮記.射義》:「旄期稱道不亂。」《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4. 昏亂。通「耄」。《戰國策.楚策一》:「水漿無入口,瘨而殫悶,旄不知人。」
注音: ㈠ㄇㄠˊ ㈡ㄇㄠ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旄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