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德國教育改革建議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mpfehlungen und Gutachten des Deutschen Ausschusses fur das Erziehungs-und Bildungswesen (Germany)
作者: 嚴翼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德國各邦教育部長常設會議和聯邦內政部,一九五三年九月廿二日通過法律設立的德意志教育制度委員會,經過十二年的工作,由於缺乏與他們合作的執行機構,徒有建議而不能普遍實施,於是在一九六五年六月三十日自行解散。這個共有三十五名委員的機構在這十二年當中,一共發表了二十九項評鑑書、建議書和聲明。該委員會的委員,都以個人超然的身分參加工作,連主席也不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委員會分成若干工作小組,以小組的名義或評議員名義發表報告。
  評議內容有的與當時的政治實況有關的問題,如反猶太人的運動,但多數為與教育有關的問題,如學制的改革和師資的培養等。這些建議雖然十分具體而完整,但缺乏一貫的體系。最引人注意的建議書,包括:〔德國普通教育公立學校(中小學)改革與統一化的建議大綱〕(Rahmenplan zur Umgestaltung der allgemeinbildenden offentlichen Schulwesens),〔設立主幹學校建議書〕,(Zum Aufbau der Hauptschule),〔師資的培養〕,〔成人教育的現況與任務〕,〔學校宗教教育〕建議書等。
  評議中也包括引起社會爭議的問題,主要是教會和傳統勢力的反對。對於國民學校(Volksschule)改革的六項評議書就是一個例子。這問題也在上述學制建議大綱和〔學校宗教教育建議書]中提到。他們認真主張在今日社會中應該提倡宗教與世界觀的多元主義。就是由於這個原因,教會人士多加反對。該委員會建議設立七年制的升學重點學校(Studienschule)現在已經失去意義,因為現在已有採取選科制度的改制高中。他們在一九六○年提出有關成年人教育建議書中,低估教會所辦的成人教育,也引起教會猛烈的抗議。
  德意志教育制度委員會的成功之處,在於立場的超然,但是並不能獲得很大的成就,是由於缺乏政治的實力,他們主張教育機會均等以及對宗教和世界觀採取多元主義,這些見解都不是新的觀念,但是他們卻能很有權威地表示出這種立場。
  社會上由於團體各階層和宗教的利益有的極力贊成,有的反對這些建議書。在當時這些主張可以算是比較進步的思想,例如主張單獨設立促進班級(Förderstufe),他們確能認識現代社會的需要而給予以後德國教育改革一定的動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德國教育改革建議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