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纏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há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hán |
解釋:
[動] 1.裹繞、圍繞。如:「纏足」、「頭上纏了一塊布。」《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列傳》:「卓所得義兵士卒,皆以布纏裡,倒立於地,熱膏灌殺之。」 2.攪擾、騷擾。如:「死纏爛打」、「他被無賴給纏上了。」《晉書.卷七九.列傳.謝安》:「哀毒兼纏,痛百常情。」 3.應付、對付。《金瓶梅詞話》第五九回:「你每亂道,怎的把孩子諕了,沒的賴人起來!爪兒只揀軟處捏,俺每這屋裡是好纏的!」《施公案》第一五五回:「一來人的名兒,樹的影兒,聽見是施大人,素日早知難纏,不由打個冷戰,二來也是合該犯事。」 [名] 姓。如漢代有纏子。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înn
|
解釋:
|
|
音讀: |
tiân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裹繞、圍繞。如:「纏足」、「頭上纏了一塊布。」《說文解字.糸部》:「纏,繞也。」《後漢書.卷七二.列傳.董卓》:「卓所得義兵士卒,皆以布纏裹,倒立於地,熱膏灌殺之。」《南史.卷四三.齊高帝諸子列傳下.河東王鉉》:「初,鉉年三四歲,高帝嘗晝臥纏髮,鉉上高帝腹上弄繩。」 2. 攪擾、騷擾。如:「糾纏」、「死纏爛打」、「他被無賴給纏上了。」《晉書.卷七九.列傳.謝安》:「哀毒兼纏,痛百常情。」唐.李商隱〈迎寄韓魯州〉詩:「寇盜纏三輔,莓苔滑百牢。」 3. 應付、對付。如:「這個人真難纏!」《紅樓夢》第五八回:「怪不得人說戲子沒一個好纏的。」《兒女英雄傳》第三回:「世上最難纏的無過車船店腳呀!」 4. 姓。《通志.卷二九.氏族略》:「纏氏,〈藝文志〉:『纏子著書。』」 |
|
注音: | ㄔㄢ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纏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