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短線蚓鰻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短線蚓鰻
英文名: Moringua abbreviata
描述:
體極長,圓柱狀。體長為體高之48.1倍,頭長之11.8倍;尾長為頭與軀幹之0.5倍;頭長為吻長之7.2倍;吻長為眼徑之2.7倍;胸鰭約與眼徑等長。眼小,被覆皮膚。前鼻孔管狀,位於吻端;後鼻孔位於眼前。口裂超過眼之後緣;齒圓錐狀,上、下頜骨齒及鋤骨齒均為一列;前上頜骨齒五枚。舌固定。鰓裂小,側位。肛門在體之後半部。無鱗。背鰭起點在肛門上方之後(約五倍吻長之後),臀鰭之上;背、臀鰭低,與尾鰭相連;胸鰭退化。福馬林標本,淡粉紅色。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印屬拉克代夫群島、印尼、菲律賓、琉球群島、臺灣、馬歇爾群島、薩摩亞等海域。臺灣分布於南部及東部海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Moringua abbreviata (Bleeker, 1863)
形態:
體圓柱形。齒圓錐狀,上、下頜骨齒及鋤骨齒各1列;前頜腭骨齒5枚。背鰭起點在肛門上方之後(約5倍吻長之後),臀鰭之上。體長為體高之48.1倍,頭長之11.8倍;尾長為頭與軀幹之0.5倍;頭長為吻長之7.2倍;吻長為眼徑之2.7倍;胸鰭約與眼徑等長。肛門在體之後半部。吻鈍、短。下頜稍長。眼小,隱於皮下。口裂超過眼之後緣。鰓裂小,側位。胸鰭退化。福馬林標本,淡粉紅色。
分布:
西太平洋海域。
生態習性:
近海與河口區之泥質海底。尚未成熟個體多半時間多隱藏在砂中,成熟個體則有較明顯之胸鰭,雄性個體的上頜與鋤骨齒甚至會退化。由於成熟個體的差異生長,因此雌雄個體的脊椎數也有所不同,此種差異由別於其它鰻類。容易在夜間燈光的吸引下游向水面而被捕捉。
利用:
目前無經濟利用之價值。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目: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亞目:
鰻鱺亞目(Suborder Anguilloidei)
科:
蚓鰻科(Family Moringuidae),Spaghetti Eel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短線蚓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