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豇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āng
解釋:
  1. →豇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āng
解釋:
參見「豇豆」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豇豆」:植物名。蝶形花科豇豆屬,一年生攀緣性草本。莖為蔓性,多纏於他物之上。葉互生,三出複葉。夏季開紫色蝶形花,腋生。莢果狹長,可長達八十至九十公分;種子有白、黑、赤褐、紫斑等色。種子及嫩莢供食用;秋季採子,可入藥。俗稱為「菜豆」。《廣韻.平聲.江韻》:「豇,豇豆,蔓生白色。」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五.姑妄聽之一》:「漳州產水晶,云五色皆備,然赤者惟嘗見,故所貴惟紫。別有所謂金晶者,與黃晶迥殊,最不易得。或偶得之,亦大如豇豆,如瓜種止矣。」或稱為「胡豆」、「長豇豆」。

注音: ㄐㄧㄤ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豇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