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性日生日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性日生日成」是清初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的人性論要旨,主張人的個性是在人生歷程中逐漸發展而成,不是天生即完足具備。
  儒家人性論基本上認為人性是天所賦與,即所謂「天命之性」。而傳統上解釋「天命」,通常僅指「先天」的方面,也就是認為天在人初生時即確定了的「性」,後天的環境和生活經驗可能會遮蔽本性的發揮,但對「性」的本質則毫無影響。王夫之不同意「天命」僅指「先天」方面,認為「天命」亦包括了後天的生命歷程,不僅初生之時,在整個生命歷程中,天都不斷賦與和塑造人的「性」,就是「性」的發展也不是漫無方向或偶然的變化。人先天秉賦的「性」是一種向善發展的可能,隨著閱歷的日漸豐富,「性」乃逐漸開展,而日益充實美善。換言之,王夫之所認為的「性」,是基於先天的秉賦,加上人生經驗的充實粹煉而達致的智慧境界或心靈狀態。不是先定的,而是發展的,有無限向善的可能性。王夫之又認為若要使個人的「性」充分向善發展,則應當積極接受正向價值的經驗,這即是學習或教育。所以又提出學以成性的觀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性日生日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