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鯔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ㄩˊ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9
  • 漢語拼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動物名。魚綱鯔科。頭部闊大,體長而側扁,鱗為櫛狀,背部暗灰色,腹部銀白色。生活於淺海和河口鹹水、淡水交界處,好食泥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英文名: Mugil cephalus
描述:
體延長呈紡綞形,前部圓形而後部側扁,背無隆脊。頭短。吻短;唇薄,下唇有一高聳的小丘和1列的唇齒,上唇有1-6列的唇齒,位於外側的唇齒是單尖型,而在內側者是雙尖型。眼圓,前側位;脂眼瞼發達,脂眼瞼長和眼徑比3.2-4.1。口小,亞腹位;上頜骨直走而不彎曲,末端近於口角後緣;牙細弱。在稚魚期為圓鱗,隨著成長而變為具有多列顆粒狀櫛鱗;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數目達13-15條,位居魚類世界之冠。鰓耙繁密細長。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硬棘4根,第二背鰭硬棘1根,軟條8條;胸鰭上側位,具16軟條,基部具藍斑駁,腋鱗發達;腹鰭腹位,具1鰭棘和5軟條;腹鰭腹位,具硬棘1根,軟條5條,腋鱗發達;臀鰭具硬棘3根,軟條8條;尾鰭分叉。新鮮標本體背橄欖綠,體側銀白色,腹部漸次轉為白色,體側有6或7條暗褐色帶;眼球的虹膜具金黃色緣。除腹鰭為暗黃色外,各鰭有黑色小點。胸鰭基部的上半部有一個藍斑。
分布:
分布於全世界各溫、熱帶海域的沿岸,臺灣四周海域亦均有產。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