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鶉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ㄔㄨㄣˊㄋㄧㄠˇㄇㄧㄥˊㄓㄨㄤˋㄙˋㄔㄨˊㄐㄧㄊㄡˊㄒㄧㄠˇㄨㄟˇㄉㄨㄢˇㄦˊㄩㄢˊㄆㄤˋㄩˇㄇㄠˊㄧˇㄔˋㄏㄜˊㄙㄜˋㄨㄟˊㄉㄧˇㄐㄧㄢˋㄗㄚˊㄅㄞˊㄉㄧㄢˇㄏㄟㄅㄢㄕㄢˋㄗㄡˇㄅㄨˊㄕㄢˋㄈㄟㄧˇㄓㄨㄥˇㄗˇㄍㄨˇㄌㄟˋㄎㄨㄣㄔㄨㄥˊㄉㄥˇㄨㄟˊㄕ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鶉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ún
解釋:
  1. 動物名。鳥綱雞形目。形似雞而略小,翅膀短而圓,不善於飛行。腳趾粗大而有力,可扒掘泥土,以昆蟲、穀類為食。 △鵪鶉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ún
解釋:
參見「鵪鶉」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u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tu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鵪鶉」:鳥名。鵪雞目雉科鶉屬。《說文解字.鳥部》:「鶉,䨄屬。」形似雛雞,頭小尾短而圓胖,羽毛以赤褐色為主,善走而不善飛,以種子、穀類、昆蟲等為食。古稱羽毛無斑者為鵪,有斑者為鶉,後混稱鵪鶉。《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膽爾庭有縣鶉兮?」宋.梅堯臣〈觀放鷂子〉詩:「草際鳴鶉驚,蒿間黃雀窘。」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八.禽部.鷃》:「鵪與鶉兩物也,形狀相似,俱黑色,但無斑者為鵪也,今人總以鵪鶉名之。」

2. 星宿名。南方朱鳥七宿之總稱。《左傳.僖公五年》:「鶉之賁賁,天策焞焞。」《史記.卷二七.天官書》:「東井為水事,其西曲星曰鉞。」唐.張守節.正義:「東井八星,鉞一星,輿鬼四星,一星為質,為鶉首,於辰在未,皆秦之分野。」

3. 喻破爛衣服。《正字通.鳥部》:「鶉,鶉尾特禿,若衣之短結,故凡敝衣曰衣若縣鶉。」《荀子.大略》:「子夏家貧,衣若縣鶉。」元.虞集〈後續詠貧士〉詩三首之一:「山童衣百鶉。」

4. 通「醇」。漢.揚雄《法言.寡見》:「春木之芚兮,援我手之鶉兮。」

注音: ㄔㄨㄣ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鶉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