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哥本哈根大學(丹麥)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Denmark)
作者: 詹志禹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哥本哈根大學建於一四七九年,是丹麥的第一所大學,成立之初,主要從事天主教神學研究,宗教改革後,與羅馬教廷絕裂,於一五三七年重建為路德教派的大學。一八七七年才有第一個女子進入該校就讀。一九六○年之後急速擴張,至今已有學生約二萬六千餘人,教師約二千人,經費由國家支付。
  學校主要權力機構是參議會(the Konsistorium),下設校長(Rektor)。全校由五個學院(faculties)所組成,每個學院有高度自主權,由學院評議會(Faculty Councils)管理。學院之下又分系(departments, institutes),全校共約有一百個系,由系評議會管理;系評議會由教師(50%)、學生(25%)及行政人員(25%)代表組成。系主任由系評議會選舉,學院院長由院評議會選舉。院長與系主任均為參議會的當然代表,任期三年;校長由參議會選出,任期也是三年。
  大學圖書館藏書約一百萬冊,另有植物、動物、醫學史及礦物學博物館各一座。
  該校採雙學期制(九~十二月;一~六月),丹麥語教學,主要目標在培養高級學術人才,以基礎研究為主,應用研究只占百分之二十。五大學院是:神學院、社會科學院(法律、經濟、社會科學)、醫學院、人文學院、自然科學院。
  該校在五百多年的歷史中,出過無數著名的神學家、病理學家、天文學家、邏輯學家、數學家及化學家,二十世紀也出過八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波爾父子兩代(Niels Bohr與Aage Bohr),皆因量子力學而獲物理獎。尼爾斯.波爾(父親)在一九二七年提出量子力學中的互補性(complimentarity)觀點,並開始和愛因斯坦(A. Einstein)展開二十多年的辯論,被比為牛頓(I. Newton)和萊布尼茲(G. W. Leibniz)的辯論(發生於十八世紀下半葉),對科學及哲學皆有極大影響。波爾學派被稱為「哥本哈根學派」,波爾研究所在該校創立後,培養出很多著名物理學家。
校址:Frue Plads / Nφrregade 10, Postboks 2177, 10 17 Kφbenhavn K, Denmark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哥本哈根大學(丹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