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由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ㄗˋㄘㄨㄥˊㄖㄨˊ:「ㄧㄡˊㄌㄞˊ」、「ㄧㄡˊㄕㄤˋㄦˊㄒㄧㄚˋ」、「ㄧㄡˊㄋㄢˊㄉㄠˋㄅㄟˇ」、「ㄧㄡˊㄐㄧㄢˇㄖㄨˋㄕㄜㄧˋㄧㄡˊㄕㄜㄖㄨˋㄐㄧㄢˇㄋㄢˊ。」
  2. ㄩㄢˊㄧㄣㄖㄨˊ:「ㄩㄢˊㄧㄡˊ」、「ㄌㄧˇㄧㄡˊ」、「ㄕˋㄧㄡˊ」、「ㄧㄡˊㄩˊ」。
  3. ㄘㄨㄥˊㄖㄣˋㄘㄨㄥˊㄖㄨˊ:「ㄧㄡˊㄅㄨˋ˙ㄉㄜㄋㄧˇ」、「ㄒㄧㄣˋㄅㄨˊㄒㄧㄣˋㄧㄡˊㄋㄧˇ」。
  4. ㄍㄣㄐㄩˋㄖㄨˊ:「ㄧㄡˊㄘˇㄎㄜˇ」。
  5. ㄐㄧㄥㄍㄨㄛˋㄖㄨˊ:「ㄍㄨㄢㄑㄧˊㄙㄨㄛˇㄧㄡˊ」、「ㄒㄧㄥˊㄅㄨˋㄧㄡˊㄐㄧㄥˋ」。
  6. ㄔㄨㄗˋㄖㄨˊ:「ㄧㄡˊㄓㄨㄥㄧㄢˊ」。
  7. ㄍㄨㄟㄕㄨˇㄖㄨˊ:「ㄓㄜˋㄐㄧㄢˋㄍㄨㄥㄗㄨㄛˋㄧㄡˊㄊㄚㄈㄨˋㄗㄜ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由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óu
解釋:
  1. 原因。
    【例】事由、原由、理由
  2. 聽任、任憑。
    【例】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3. 遵循、沿襲。
    【例】率由舊章
  4. 介詞:(1) 相當於「歸」、「屬」。
    【例】這個案子是由他負責承辦。 (2) 相當於「自」、「從」。
    【例】由古到今、由東到西 (3) 相當於「因為」。
    【例】成由謙遜敗由奢。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óu
解釋:
[名]
1.原因。如:「事由」、「原由」、「理由」。《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於魯國,抑有由也。」
2.機會、機緣。《紅樓夢》第一一五回:「久仰芳名,無由親炙。」
3.途徑、方法。南朝梁.何遜〈贈諸遊舊詩〉:「無由下征帆,獨與暮潮歸。」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三下.粵遊日記二》:「而溪崖亦懸嵌,無由上躋。」
4.姓。如秦代有由余。
[動]
1.遵循、聽從。《詩經.大雅.假樂》:「不愆不忘,率由舊章。」《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聽任、任憑。如:「信不信由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3.走、經過。《孟子.離婁上》:「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宋史.卷三一困.范仲淹傳》:「鄜、延密邇靈、夏,西羌必由之地也。」
4.踐行。《禮記.經解》:「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
[介]
1.自、從。表示所從出。如:「言不由衷」、「由北到南」。《孟子.盡心下》:「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
2.因為。表示原因。如:「由於」、「咎由自取」。《書經.秦誓》:「邦之杌隉,曰由一人。」
3.表示憑藉。如:「人體是由很多細胞組織而成的。」
4.屬、歸。表示職責範圍的畫分。如:「這個案子是由我負責承辦。」
5.於。表示所在。《書經.康誥》:「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介] ] 從。
  2. [[動] ] 聽任、任憑。
  3. [[名] ] 原因。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