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繩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ㄥˋㄌㄧㄤˇㄍㄨˇㄧˇㄕㄤˋ˙ㄉㄜㄇㄚˊㄘㄠˇㄏㄨㄛˋㄐㄧㄣㄕㄨˇㄉㄥˇㄖㄡˊㄔㄥˊ˙ㄉㄜㄔㄤˊㄒㄧㄥˊㄙㄨㄛˇㄎㄜˇㄍㄨㄥㄅㄤˇㄉㄨㄥ西˙ㄒㄧㄏㄨㄛˋㄩㄣˋㄉㄨㄥˋㄩㄥˋㄖㄨˊ:「ㄕㄥˊ」、「ㄇㄚˊㄕㄥˊ」、「ㄘㄠˇㄕㄥˊ」、「ㄊㄧㄠˋㄕㄥˊ」。
  2. ㄍㄨㄟㄐㄩˇㄓㄨㄣˇㄗㄜˊㄖㄨˊ:「ㄓㄨㄣˇㄕㄥˊ」。
  3. ㄩㄝㄕㄨˋㄓˋㄘㄞˊㄖㄨˊ:「ㄕㄥˊㄧˇㄈㄚ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繩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éng
解釋:
  1. 用兩股以上的麻、絲、草或尼龍絲、金屬絲等絞揉成的長條物。
    【例】麻繩、韁繩、跳繩
  2. 規矩、準則。
    【例】準繩
  3. 糾正、制裁。
    【例】繩之以法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éng
解釋:
[名]
1.用兩股以上的麻、絲、草或尼龍絲、金屬絲絞揉成的長條物。如:「麻繩」、「草繩」、「尼龍繩」。
2.繩墨,木匠用以取直的工具。《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3.規矩、準則。如:「準繩」。《淮南子.天文》:「其佐后土,執繩而制四方。」
4.姓。如明代有繩服。
[動]
1.約束、制裁。如:「繩之以法」。《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2.糾正。三國魏.嵇康〈釋私論〉:「今執必公之理,以繩不公之情。」
3.衡量。《禮記.樂記》:「省其文采,以繩德厚。」漢.鄭玄.注:「繩,猶度也。」唐.孔穎達.正義:「繩是量度之物,經云以繩德厚謂度量之以道德仁厚。」
4.繼承。《詩經.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î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墨繩。木匠、泥水匠等用木斗中的繩墨,拉出繩線彈出工作要用的線條。
  2. [[動] ] 瞄準、定睛細看。
音讀: sî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索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