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徵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徵聖〕是劉勰所著〔文心雕龍〕中的第二篇,主旨在解釋文辭的價值。
  文辭是用符號代替語言而表情達意的,因為比衝口而言多了一些思考的時間,故而可以把原來想說的話加上若干改變和修飾,通常是一種美化的歷程。在前篇〔原道〕中有句說:「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又說〔易經〕中的「文言」,是「言之文也」。言而成文,可說是美化的象徵。
  在〔徵聖篇〕中,開始說;著作是聖,述說是明(原文是:「作者曰聖,述者曰明」),聖人之情,見乎文辭;繼而藉子產的話說:「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又說:「情欲信,辭欲巧,此修身貴文之徵也。」即是說思想見於語言,「文」則是使語言充分表達思想的一步工作;所以思想周備才能使言語有「文」,情感真摯才能使「辭」表現「巧妙」。「文」要有「規矩」,思想要有條理(符契),文辭的功用,見於言辭「簡潔」而能「表達意旨」,「通達」而能「情感豐沛」,「道理明白」才能立定「體系」,「含蓄」才能「隱喻」作用;所以發出「正言」才能「立論」,把握要旨(體要)才能「成辭」。歸結起來說:聖人文辭雅麗,堪稱「銜華而配實」,故而立言者,要以聖人為例證(徵)。
  〔文心雕龍〕固然以談論「文章」為主,但其作用決不限文學方面,因為各科學問都要藉文字傳流,著作者應用文字的法則,求辭能達意乃是必然,於是在文辭繁簡之間,先要求思路明白,則無論是辯論或敘述,都可表達主旨之所在。至於「真摯的情感」固然見於文學作品中;其他學科的敘述或論列,也含有情感成分,主要在於「真摯」,延伸為「誠懇」、「實在」,即是通常所謂之「忠實」。如是文辭雖然簡捷,而能夠使人明白;雖然繁多,而能使人不厭其冗長累贅,所以才能稱之為「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徵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