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為問題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rtificial Questions
作者: 莊道明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為問題是研究人員或學科專家,為測試或評估電腦資訊系統,檢索資料的準確性上,所特別設計使用的檢索問題。首先,學科專家在閱讀並理解一分儲存於系統內的書目原始資料後,擬出可能的查詢問題,然後以此問題檢索系統,根據檢索出的結果,來評估系統檢索的精確率(Precision Ratio)及回現率(Recall Ratio)。
  早期人為問題也曾運用於檢查輸入資料的準確性上,尤其是以孔卡作為輸入資料的媒介時,為能找出錯誤的孔卡而以人為問題來檢測。此外,利用人為問題方式,來評估書目系統的檢索率也被試驗。其試驗法是從資訊系統內,隨機取出一組文獻資料。從此組資料的內容製造出人為問題,然後以每個人為問題檢索同一個資訊系統。最後逐一計算出每個人為問題檢索的精確率及回現率。
  雖然人為問題在評估與測試資訊系統有其方便之處,但在實際運用時也受到許多質疑。首先,當研究人員從系統中選出文獻,閱讀完資料後,再設計出的人為問題,基本上在字彙的選用及設計上,已受到文獻本身的影響。其次,在一般實際的檢索過程中,讀者檢索前並不知道在系統中,作者使用的文字與辭彙,所以讀者往往由試誤(Try and Error)過程中,慢慢熟悉系統的檢索語彙或重新修訂檢索的問題。因此,以人為問題評估資訊系統的過程中,已經存在有某種程度的預設狀況,其測試結果是否足以表示系統一般的檢索效率,也受到資訊專家的質疑。
  學科專家在設計人為問題時,為能改進上述之缺失,同時更真實模擬實際的檢索過程,在設計檢索問題的技術上尚有以下3個方法:
  (一)實際收集讀者檢索的個案,從中選取適合的案例,作為設計人為問題的參考。
  (二)向有經驗的檢索館員(Intermediaries)詢問並索取近日實際檢索的案例。
  (三)若以上兩種方法均沒有合適的檢索實例可參考,最後可從索引典(Thesaurus)中,隨機挑選合適的關鍵語,組成檢索語句,模擬實際的資料庫檢索。
  藉由人為問題的設計與控制,以評估資訊系統的檢索效率,在實施方法上雖然可行,然而在實際的資訊檢索過程中,常常涉及諸多變數,在未能對讀者檢索行為及系統的特性有全面充分的了解與研究前,以人為問題作為評估資訊系統的功能,也只是簡化評估的方法,其評估結果也只能以個案看待。因此,如何找出檢索的真正特性與變項,將比單純設計人為問題更為重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為問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