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價值傳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Values Transmission
作者: 蘇永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價值傳遞比較偏向保存既存的價值,而不強調價值的創新;這與社會化的活動相當類似。各個社會為了保存其價值體系,會用各種儀式來強調這些價值,長久之後,就變成風俗習慣,如成年禮(puberty rite)就是用儀式來強化所要傳遞的價值。
  人類學家米德(M. Mead)將價值形成的主要勢力分成三種:前塑(prefigurative)、共塑(configurative)和後塑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前塑是指傳統上社會變遷緩慢,因此成人文化占優勢,特別重視價值的傳遞。共塑指受同儕或同輩影響為主的文化,如青少年次級文化。後塑文化是在社會變遷非常迅速的時代,傳統價值的折舊率非常高,新價值常由年青人所創,而且取得優勢,因此價值傳遞不再受重視。
  從以上三種文化的架構可知,價值的傳遞越來越變成是負面的字眼,傳統的價值傳遞方式常被認為是有控制的心態;現今大家所強調的常是價值的創新,要有自主的能力。實際上,價值的傳遞和創新未必能截然二分,價值創新會有舊價值重組或復古的現象。新價值也不是憑空而來。由於當前的文化可說是越往後塑文化趨近,所以在做價值傳遞的同時,在心態上就不能純粹是保守的。
  在傳統的價值傳遞方式中,家庭和長輩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日常的居處當中,就很自然的把價值傳遞了下去。學校教育興起後,也取代了許多家庭的功能,能較有系統的做價值傳遞。但是到了最近所謂的資訊化社會(computerized society),各種傳播媒體興起,包括衛星頻道(Satellite channel)、有線電視等管道,而這些媒體所傳遞的價值五花八門,沒有任何禁忌;尤其媒體為了收視率,無不各出奇招,以偏頗、怪異的現象來吸引人。這固然擺脫了傳統價值的拘束,但所創造的價值卻未必就是可欲的(desirable)。觀諸目前對年輕的一輩以「新新人類」相稱可知,一味的求新,未必就是好的。但在這種社會情境下,傳統的價值傳遞可說是難上加難了。
  從上可知,傳統價值的傳遞與價值的創新應該是一體的兩面,可是在今日瞬息萬變的社會裡,許多人誤以為新就是好,而盲目的拋棄傳統價值。事實上,這將可能使新創的價值變得更為偏頗;而在另一方面,價值的傳遞也必須要與時俱進,配合新的環境來調整傳統價值,而不是抱著保守的心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價值傳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