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馬克摩里斯舞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rk Morris Dance Company
作者: 尹曼娜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團。於1980年在紐約成立時,馬克年僅23歲。他1956年出生於西雅圖。崛起於西雅圖,隨佛勞爾斯(Verla Flowers)與布郎桑(Perry Brunson)學舞,並曾加入「拉魯波維奇舞團」(Lar Lubovitch Dance Company),「菲爾芭蕾舞團」(Feld Ballet),「蘿拉丁舞團」(Laura Dean Dance Company)與「柯蕾達巴爾康舞團」(Koleda Balkan)。他為舞團編了超過九十齣以上的作品;包括為「舊金山芭蕾舞團」、「美國芭蕾劇院」、「巴黎歌劇院」等之編作。此外,還接受美國電視台、英國電視台之委託,為其製作舞蹈節目專輯。舞團除了在美國與世界各地演出外,並且是世界各主要藝術節爭相邀請的對象。1989年「比利時二十世紀舞團」的藝術總監毛里斯.貝嘉(Morris Bejart)與比利時政府鬧僵因此拂袖而去,馬克取而代之。此後舞團由比利時政府出資邀請,全團移至布魯塞爾;成為駐布京莫內皇家劇院舞團,馬克同時擔任該歌劇院藝術總監。在此期間,馬克編作了十二齣舞作,包括了三個整晚的作品:《硬核桃》(The Hard Nut)、《歡笑、快樂與悲傷》(L□Allegro, il Penseroso ed il Moderato)、《迪多與安涅斯》(Dido and Aeneas);此外還與俄籍著名男舞星巴瑞雪尼可夫(Mikhail Baryshnikov)成立「白橡樹舞蹈計畫」(White Oak Dance Project)。1988年他用韓德爾的音樂編作《歡笑、快樂與悲傷》,被認為是八十年代最重要的鉅作之一。1991年當馬克率領其舞團返回美國時,受美國舞蹈界熱烈地歡迎他的重返!該團現已成為世界翹楚的重要舞團之一。1997年馬克與華裔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合作演出「巴哈無伴奏第三大提琴組曲」《Falling Down Stairs》至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舞團舞碼有《離開舞會》、《三首前奏曲》、《新愛之歌圓舞曲》、《大二重奏》、《榮耀頌》、《湖》、《波爾卡》、《美麗的日子》、《拼湊》等舞。
參照:
舞團提供資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馬克摩里斯舞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