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型式分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ttern Analysis (Macro-analysis)
作者: 楊坤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型式分析是一種教室內師生交互作用分析的方法之一,其實施是將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資料,分成三或三個以上的計數(約為九秒或九秒以上的對話歷程)為一個單位或一組,以便分析教學序列的型式。型式分析是一種描述性的分析,其所分析的內容均係研究者在進入教室內實際觀察後,依一定時間的長短為單位,紀錄所得的資料,因此,以此方法所得的結果較能完整地顯現教學時師生對話的互動歷程。
  型式分析之發展是為改進一般教室內師生交互作用分析的缺點而發展,由於一般教室內師生交互作用分析的分析單位太小,而且必須使用複雜的列連表(matrices)以為分析的依據,因此,以這種微型分析(microanalysis)的方式來分析教學歷程,其所能了解的範圍和深度均極為有限,而且易產生片段化的弊端。有鑑於此,堪布(James Campbell)乃提倡使用型式分析,藉助電腦程式的設計,研究者可先將整個教學過程分成許多計數,再將之依序組合成更大的分析單位。堪布和羅斯(Ryda Rose)應用其所設計之「堪布-羅斯交互作用系統」(Campbell-Rose Interaction System),主張將所分析之對話的單位分為三種以利編碼。這三種單位依其長短之不同分別為:
  1.突發之語(burst):短的突發之語最多不超過三秒鐘,約為一個計數的長度,是最小的分析單位。長的突發之語則約為六秒鐘,等於兩個計數。在編碼時可以「X-A-X」表示之(「A」代表「突發之語」,「X」代表不同於A之類目的教學互動行為)。
  2.類型(pattern):通常由三個或更多不同長短的計數單位所組成,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循環式的類型,即開始和結束的行為均屬於同一個類目,以「X-A-B-A-X」表之。另一種是非循環式的類型,其開始和結束的行為不屬於同一個類目,以「X-A-B-C-X」表之。
  3.教學模式(instructional models):一般是由二個或更多的類型所組成。教學模式亦可分為循環式與非循環式兩種。此外,尚有一種對話可以促進教室中的討論之進行者,其可能是上述三種單位的任一種,稱為「討論的催化劑」(discussion catalysts),諸如「等待時間」(wait-time)或一些可以引起討論之問題等。
  由於型式分析的結果較符合實際之教學行為,又能完整而精確地呈現整個教學歷程中,師生互動的情形,因此,較一般的微型分析法更適於作為教室內師生交互作用分析之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型式分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