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徑路分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th Analysis
作者: 余民寧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徑路分析是一種用來分析變項間因果關係(causal relation)的統計方法。其中,能夠引發其他變項發生改變的變項稱作是「因」(causes),被其他變項影響而產生改變的變項稱作是「果」(effects),因此,「因」與「果」之間便會產生許多「直接」影響(direct effects)和「間接」影響(indirect effects)的效果;徑路分析即是於研究者事前對於文獻的考量所提出的一種因果模式,用多元迴歸分析中的標準化迴歸方程式的估計方法,找出並驗證夠符合模式假設的徑路係數(path coefficient,以求出「因」對「果」之影響力的直接效果和間接效果,並以量化的數據來解釋這些因果關係的假設,以達到驗證研究者所提之因果模式的存在與否。
  徑路分析通常具有下列幾項基本假定,在應用時,不得不先考慮所收集的資料是否能滿足這些假定:
  1.所提的因果模式中之變項間的關係,必須是直線的、可加的,以及具有因果的關係;
  2.該因果模式中,每個殘差值與其「因」變項間不具有任何關聯;亦即,假定每個殘差值間是沒有關聯存在;
  3.在該因果模式中,只具有單向的因果關係(one-way causal);雙向的因果關係暫不考慮;
  4.所測量的變項都是屬於等距量尺變項;
  5.變項沒有測量誤差(measurement error)存在。
  在這些假定前提下,徑路分析的方法可以縮減成一個或多個線性迴歸的估計問題,可以使用標準化迴歸分析法來求解其標準化迴歸係數值,此處的標準化迴歸係數值即代表解釋「因」與「果」間之直接效果量,特稱作「徑路係數」。徑路分析通常是指根據研究者所提之因果模式圖進行驗證性分析,該模式圖特稱作「徑路圖」(path diagrams),所分析之變項若是其他變項的「因」者,則稱作「外因變項」(exogenous variables),如果是其他變項或內因變項的「果」者,則稱作「內因變項」(endogenous variables)。所以,徑路分析即是利用標準化迴歸分析法,估計未知的徑路係數值,並考驗整個因果模式圖是否存在,以進行因果關係的詮釋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徑路分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