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原始藝術 - 教育百科
ˊ
ˇ
ˋ
ˋ
  • 漢語拼音 yuán shǐ yì shù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uán shǐ yì shù
解釋:
史前時代的社會或未受文明洗禮地區的藝術創作。包括雕刻、繪畫、音樂、舞蹈等,這些藝術創作形式和宗教儀式、信仰關係密切。其特色為色彩強烈,線條表現較抽象,大多分布於北美洲、非洲、大洋洲、澳洲等地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原始藝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imitive Art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原始藝術是指人類早期的藝術,特別指目前存於多數博物館中,經考古發掘或其他方式發現的早期藝術品,從這些品物衡量與鑑賞,發現具有原始色彩的藝術形式;另一方面則指現在仍然存在、散處於世界各地、保留原始風貌的少數民族的藝術表現。
  就現存的原始民族而言,在大洋洲、南北美洲、非洲,以及中國大陸散居,而自己形成的少數民族的部落,其物質生活受現代文明影響而生的變化極少,藝術形式仍然保持原有風貌,見於應用器物、服飾及純藝術作品中。後者以雕刻與繪畫作品居多。這些地區如澳大利亞、美拉尼西亞(Melanesia,澳洲東北方,西南太平洋諸群島)、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在西太平洋、菲律賓以東各島)、玻里尼西亞(Polynesia,在中太平洋)、馬來西亞等地,幾乎未受亞洲文化與文明的影響;地處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非洲沙哈拉內部地區、幾內亞、剛果等地,亦未受歐亞文明的影響,中國大陸居處深山,交通阻隔的少數民族,也仍然保留其傳統的藝術形式。
  這些原始藝術形式的特徵,首先見於保守的特質,即是自古及今並無變化,且以此自許,其次是藝術表現於人工製品,由藝術意識及想像,不惜工作繁複費時,以精心製作為務,用形式及符號象徵觀念、事項以至人物,因而在形式背後,往往含蘊其傳統的祖先故事、生活神話,以至信仰;其蘊含的意義,極其抽象神祕,耐人尋味。至於象徵自然現象的,或者表現純樸的美觀,或者表現對自然的企望與恐懼;前者見於自然風貌本身的美,後者也往往以宗教儀式或類似武器、狩獵工具等的繪畫與器物代表。
  總之,原始藝術形式表現出熱情與虔誠,其最初的目的,只在藝術品的創造者要表現其藝術想像,在製品方面重視「工作」的價值。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原始藝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