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鼬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ái yòu |
解釋:
動物名。食肉目貂科。長約二十五公分,體細長,四肢短小,尾短,夏毛呈褐色,喉、胸、腹泛白。冬毛呈白色,僅尾稍呈黑色。以小型哺乳類、鳥類、鳥蛋及蛙類等為食。毛皮稱為「貂皮」。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白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toat, Ermine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Mustela erminea (Linnaeus, 1758) |
|
形態: 毛色會隨晚春與秋季換毛而改變,夏天背部、體側、腿外側為濃巧克力色,尾巴末端黑色,腹部白色,冬天除尾巴末端仍為黑色外,全身白色;頭軀幹長17~32.5公分,尾長4.2~12公分,體重42~365公克,舊世界的個體比北美個體大,雄獸比雌獸大。 |
|
分布: 斯堪地那維亞與愛爾蘭,到西伯利亞東北部與喜馬拉雅山西部、日本、阿拉斯加和格陵蘭到美國新墨西哥州與馬里蘭州。 |
|
生態習性: 棲地種類多樣,從開闊凍原到森林都有,會以石縫、樹根、中空樹幹、或其他動物地洞為窩,通常活動範圍內有好幾個窩;主要在地面活動,但會爬樹也會游泳,一晚可移動10~15公里遠,但通當覓食距離約1.3公里,雖以晚間活動為主,但任何時間都可能活動,動作敏捷,嗅覺與聽覺佳;由於體型細長,可鑽入獵物的洞穴捕食,通常攻擊獵物的頭顱,食物包括小型囓齒類、鳥、蛋、蛙、昆蟲等,有儲食以度過冬天的行為;族群數量會隨獵物數量而波動,狀況好時每10公頃有1隻,個體活動範圍10~40公頃,最大可達200公頃,雄獸的活動範圍大於雌獸,雌雄獸都有領域。雌獸一年1胎,交配季在春末夏初,但受精卵會延遲到隔年3月才著床,幼獸4~5月出生,因此懷孕期長達10個月,但是胚胎真正的發育時間只不過略多於1個月。雌獸一胎生3~18仔,在新世界平均一胎8~9仔,在舊世界平均一胎6仔,出生時體重1.5~3公克,眼未開,體表僅有細微的白毛,但是生長快速,8週大即可和母獸一起覓食,雌獸2~3個月可達性成熟,而且可以在出生後的第一個夏季生殖,雄獸通常1歲以後才性成熟。 |
|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
|
目: 食肉目(Order Carnivora) |
|
科: 貂科(Family Mustelidae)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白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